全文檢索

close
SEP032020

馬戲繪製社子聚落紋理,島永不消逝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消逝之島》

「消逝之島」一名來自於2017年田調時坤天亭廟方的描述:「在社子島還容易淹水的時候,如果站在陽明山往這邊看,整個島淹沒在水裡,好像消失了一樣。」

SEP012020

拜請眾伶娜,渡我身中的每一個她
編舞家葉名樺《SHE》

她試圖探究以舞蹈界為主的女性藝術家,透過她們的生命足跡,大膽地對照自身並自問:曾志在成為芭蕾伶娜的我為何如今不是?

AUG272020

以身體,重構歷史勾連的幻肢,修復過往的斷裂──《工尺鼓詩》

林宜瑾的新作《工尺鼓詩》,將從一個疑惑開始,重新連結過去,傳統與當代相互映照,在這當中她將重新詢問自我生命史,帶領觀眾一起進入她的探尋。

AUG252020

似近似遠的《馬尼拉動物園》
隔閡距離的凝視,真摯的對視

動物園內,身為觀眾的我們,不單單是「單向」的走來走去、看來看去,我們在注視,表演者在凝視,是雙向的交流互動,螢幕兩端的雙方同時參與。

AUG192020

從佛洛伊德到超時空旅行,洪家姐弟的二度合作: 《祖母悖論》

洪千涵與洪唯堯將劇場織入時空旅人的科幻概念,以「兩天」為一次完整演出的單位,打亂時間的因果時序,讓觀眾在兩天的演出中,自己梳理出時空的謎底。

AUG122020

願不願意承認你有超能力?《新人類計劃:園遊會》

陳煜典笑說:「說不定到了新人類計劃第三年,瑞祥就不需要用血肉之軀呈現在觀眾面前了呢!」王磑則認為,如果當代的魔法就是科技,那麼「說不定能藉此機會找到當代或未來,魔法得以成立的另一種可能。」

AUG062020

從箜舞破殼而出的自由之翼
皮歇.克朗淳舞團《No.60》

皮歇認為,每一個部分都會有共鳴,因為克朗淳舞團透過《NO.60》尋找的不是國家認同,而是自我認同。 曾說這部舞作「沒有特定的舞姿,有的是獨立思考的模式」的皮歇希望能藉此傳遞給古典舞舞者和古典舞形式...

AUG042020

《NO. 60》:皮歇・克朗淳揭密箜舞(Khon)

告別傳統,正是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創作《NO. 60》的動機。皮歇花了二十年時間研究傳統泰國箜舞,為《NO. 60》奠定厚實基礎。這支舞表面上詮釋泰國經典舞蹈教規傳承七百年的...

JUL292020

指腹輕彈,回望從前
我是陳武康,今年,42歲

將於7月31日、8月1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攏是為著‧陳武康》,一齣和法國當代重量級編舞家傑宏.貝爾(Jrme Bel)合作的獨舞作品,敘述自孩提時期舞廳扭動經驗、藝專臨演老鼠參與、紐約傳奇合...

JUL222020

《攏是為著‧陳武康》兩大門派的聯手出擊

這兩個人對於「什麼是劇場」「什麼是表演」,有著頑童般的好奇心。如果「演出」是一架收音機,他們會拿螺絲起子把收音機拆了,每一個零件都整整齊齊放在桌上,讓你心想「拆成零件的收音機,還是收音機嗎?到底什麼是...

JUL152020

所有的神明都在跳舞——訪《超自然神樂乩》徐家輝

( 原文刊載於 週刊編輯7月號 ) 文/林均業  圖/徐家輝 他的田調從人著眼、接續鬼魂、最後升級為神,整個亞洲都是藝術家的田野。徐家輝打趣地說,從《軟機器》到《極黑之暗》到《超自然神樂乩》,像是...

JUL092020

重返童年,成為最會演的老爸

童年,是奇妙的禮物,許多生命道路因它意外開啟,而看來平常的風景,也可能因為另一段生命中的童年,有了完全不同的趣味。成為爸爸的魔術師周瑞祥和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在陪伴小孩成長的歷程中,非但對此深有所...

JUL072020

從台灣到西伯利亞,新加坡藝術家的與神共舞: 《超自然神樂乩》

「我想要用一種看似非理性的古老信仰體系,結合舞蹈,去重新展現一種另類的世界觀。」徐家輝說,「對我而言,舞蹈一直是人類實現超越的方式,而最讓我著迷的一直都是那個超越的當下,精神和身體的狀態同步改變,那種...

JUL012020

如果聲音夠好聽,我願整晚聽你念舊

《新人類計劃》這群人值得被關注,因為籃球或魔術或忍術讓他們成為更念舊的人,時代走得太快,有人願意念舊給你聽總是窩心。在萬物互聯的世界裡,「新」正在從「離現在最近的舊」變成「離現在最近但還沒來的未來」。...

JUN252020

疫情之下的劇場:重新解構現場表演的價值
訪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

疫情如果是令人毫無招架之力的一種全新的 Super,策展人邀請熟悉劇場、對劇場有好感的觀眾,一起來到臺北藝術節、回歸劇場,在疫情的框架之下共同探索我們的「當下」與「此地」。劇場會給你回饋。劇場即是此地...

SEP022019

彼此觀看,相互欲望,繩縛代表我的心 陸奇x郭奕麟《束縛Bunny》

舞作名為《束縛》,陸奇(Luke George)和郭奕麟(Daniel Kok)呈現給觀眾的卻是相反詞鬆綁。《束縛》鬆綁了表演者與觀者、舞台與座席、人與物之間那條隱形卻醒目的界線。

AUG212019

航向聲響之海,即興是你我手中羅盤 FEN- Far East Network《噪集2019 - 無主之島》

觀眾亦非被動接收者,「他們是自己的聲響工程師,在空間遊走,照自身意願聆聽或混音,聲響會變化,強度會起落。這正是《噪集》的實驗性。觀眾有移動、選擇、感知的自主權,正如眾樂手也能選擇何時演奏及如何演奏。」...

AUG162019

當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遇上
《南韓跳,北韓舞》的安銀美

你可能不會喜歡,但你無法忽視安銀美在藝術圈中,強烈的存在著。-楊乃璇

AUG132019

我的人生決定了我必須說這個故事
鄭得恩《方舟變形記》

這樣離散又重聚的故事說到最後,家、家族、鄉土、親人這些概念,其實一直在重組,定義也不斷地轉變。直到三年前與現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聊天,重提這些過往,鄧富權的一句話敲醒他:「你的人生已經決定了...

AUG112019

橫跨陰陽界,與靈共舞踏
徐家輝《極黑之暗》

且不說跟辭世三十餘年的土方巽如何合作,光要「訪問他的靈魂」,一般人可能就雙手一攤了。行動派徐家輝則是做足功課,前往位於青森縣的恐山日本三大靈場之一,請當地的巫女召喚逝者。

AUG072019

不需氧氣瓶,領你深潛馬魯古海之舞
艾可.蘇布利陽托《鹽》

《鹽》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第三部和最終章,是艾可重新探訪、詮釋與質問賈伊洛洛文化的這趟旅程中,所萃取出的精華。而鹽是海洋的萃取物,象徵了他這段經驗。鹽巴是歷經多道手續從海水中取得艾可就是這樣創作這齣舞作...

AUG032019

不舞之舞,每一步都踩糊了界線:
傑宏.貝爾《非跳不可》

傑宏‧貝爾自己揣測《非跳不可》可以二十年不衰的受歡迎,原因在於作品的重心是觀眾,著重表演者和觀者的關係,劇場裡每個人都與演出緊密相繫,形成一個社群,提供不同以往的表演與觀看經驗。

JUL262019

Chinese臨時接觸區,開放中:
探索身份邊界的《中文名》

由兩位中國年輕藝術家小珂與子涵共同開啟的這項《中文名》(CHINAME)計畫,乍看之下,想必會挑動臺灣人某一根敏感的神經。但對小珂與子涵而言,絲毫不覺得這個話題有什麼敏感....

JUL242019

舞出一座隱形的南北長橋:
安銀美舞團《南韓跳,北韓舞》

自稱為「用身體說話的自由人」的現代舞蹈家安銀美於2018年六月推出了新作《南韓跳,北韓舞》,時值四月南北韓高峰會甫結束後的和平氛圍,可謂在絕佳時機登場......

JUL222019

不只是魔術的《新人類計劃:預告會》:
坐穩了!準備開始三年的人類補強計畫!

這是一個乍看讓人摸不著頭腦,認真追究下去,卻會驚得下巴與眼珠都搶著掉下來的超級魔幻計畫:突破魔術表演的觀看形式,在現場進行改造。新人類計劃提出我們身為人在心理、生理層面上的進化可能。

JUL192019

同父同母同溫層的《家庭浪漫》:
姊弟劇場人共同建構的家庭立體聲

「每個浪漫故事背後都有一個However。」說起這個聽來帶著溫馨暖色調的劇名,千涵與唯堯姐弟卻偏要用這樣一個略帶驚悚與顛覆的角度切入:「但是。」

JUL172019

我們如何一起討論性:
藝術家鄭錦衡的二三事

她是藝術家鄭錦衡(Geumhyung Jeong),來自南韓。國際藝壇常用「uncanny」(異乎尋常的)概括形容她的作品。無論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柏林八月舞蹈節、雪梨Li...

JUL152019

地瓜情味了 or 蕃薯辦事處:
擁抱變數的《島嶼酒吧》

這回的《島嶼酒吧》從副標開始就很有戲:「地瓜情味了」,同時也是本次島嶼酒吧代表性特調調酒的酒名,黃鼎云賦予了這五個字與臺灣文化一樣多元的意涵。一同走進早已因新住民與移工而更繽紛多彩的新世界,嘗試我們可...

JUL122019

食物與我的變身過程:《發酵中:傾聽》

「發酵計畫」著重於無需現代科技的保存「發酵」,體會過程中涉及的勞動、聲響、觸感與感官記憶。這個計畫探查情感、生命與時間的關係,並探問「轉化」、「等待」、「毀壞」等食物與人類生命的歷程。

MAY272019

社子島再見 藝術家合力說故事

中國時報【李欣恬╱台北報導】 台北市社子島即將拆遷,近年在國際舞台聲望頗高、在社子島駐點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也面臨搬遷。在離開之前,他們決定透過作品《消逝之島...

APR182019

2019臺北藝術節
來自策展人的邀請信

我來自新加坡,過去12年長居泰國曼谷,接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職務後,才搬到臺灣來居住,這也是我時隔10年後,再度踏上這個美麗島嶼的土地。

AUG282018

華麗開議.裡外皆「酷」
──不只是Queer Night的《但是又何Night》

低頭審視自己的一身素,我「自慚形穢」地想,恐怕進不了這酷兒議會了吧。文宣上不是寫了嗎?「歡迎扮裝入場,華麗有理,浮誇無懼」,更何況,搭在旁邊的幾幅宣傳照,那可真叫做妖嬌無極限。 和六位主創者碰面...

AUG022018

限時賞味的都市傳說
──和藝術家泡《島嶼酒吧》

「每個藝術家就是一座島,每座島都有它專屬的飲料。」李銘宸是臺灣方的代表,據說,去年酒吧的點檯menu裡,就屬他的扮相最妖嬌。今年他與藤原力、余美華共同擔任召集人,合力兜出12位藝術家的組合,一半出自台...

JUN122018

最好懂的當代舞蹈其實是傑宏.貝爾

最好懂的當代舞蹈其實是傑宏‧貝爾 文/林人中 (藝術家/策展人) 原文刊載於《PAR表演藝術》 277 期 / 2016年01月號,題為〈傑宏.貝爾 跳脫抽象 親切的身體提問〉 20...

MAY232018

透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是劇場未來的希望

我們應該牢記,同理並尊重他人的感受關係著人類的存亡,不能為了追求進步,或出於恐懼、無知、批判,丟下別人不管。身為一個住在台北的外國人,同時也是策展人的我,認為自己能有福氣來到這裡,全因這是個樂於探索、...

MAY232018

我說我不會跳舞,傑宏‧貝爾說你當然會—《GALA》

傑宏‧貝爾曾在《泰國製造》的舞台上自白,說他不太喜歡被稱作「編舞家」,因為他「不編舞(蹈動作)」。同時,與其說他作的是舞蹈,他更像把「劇場/舞蹈」當作一種方法及一座表現觀念的空間。觀念如何與觀眾對...

MAY232018

講座側記〈如何表演城市與日常生活〉

史蒂芬.凱吉興趣,簡單來說就是追求真實,也因此他從學校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記者。但在他的定義裡頭,所謂的記者,不過就是編輯真實的工作,他感覺自己想要的不僅於此,遂離開報導的產業,轉而投入劇場工作...

AUG162017

漂浮之島Îles flottantes──甜蜜與苦澀的意猶未盡

三位導演,三種不同的工作方法在舞台上揉合著、交錯著,創作者一直圍繞著漂浮之島這個主題,這個著名的法式甜點,就是整個「戲」意象的原型,白色的、沒有形狀的;沒有根,軟綿綿的,但具體的呈現在你眼前。

AUG152017

在藝術的世界,用心發電成為一種可能
── 2017臺北藝術節《正電效應》

進入《正電效應》的展場空間或許會讓怕黑的人感到恐慌,雖然不至於說是伸手不見五指,但主要的光源就只有映照在一面牆上的投影而已。投影的影像也讓人一時之間摸不著頭緒,上方有幾個意義不明的數字不停跳動著,並且...

AUG142017

「看不見」的愛,「詩」語言的力量
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與《一家之魂》(下)

在《一家之魂》中,從備料、烹飪、進食、進酒到喝茶,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家庭聚會步驟,卻是用以呼喚親人幽魂回返,無論是質疑、衝突,還是溝通和理解,都是為了要揭露秘密、重拾愛與聯繫的關鍵方法。

AUG132017

「看不見」的愛,「詩」語言的力量
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與《一家之魂》(中)

「我要寫的不是演員本人,而是在另外一個時空裡,我想像出來,關於他的夢。」那或許是演員在平行時空裡的另一個分身,但幾乎每個演員都自承,他們在角色裡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內心世界。

AUG072017

「看不見」的愛,「詩」語言的力量
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與《一家之魂》(上)

作為一位風格獨特、具有個人美學標誌的創作者,朗貝爾一直以來,都偏向將演員放入一個明亮全白的舞台空間,讓角色之間無從躲藏、相互對峙,在語言迷宮裡逐漸靠近愛的真相。

AUG062017

相信嗎?你就是能量的來源?

《正電效應》是運用智能技術創造的藝術裝置,其獲取人的循環能量來探索新的途徑,想像臺北市未來的願景。藉由特製的能量轉換器和人們的心跳,讓身體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使命。

JUL142017

當臺灣人與葡萄牙人相遇在法國巴黎 ──
以歐洲為題,《歐洲工坊在臺北》洪儀庭專訪

打從大學開始,儀庭在劇場上所關注的,便是如何在作品當中找出「語言」的音樂性。這語言不單指聲音,更包含肢體。劇本文字對她來說並不只是作為敘事的載體,更重要的,便是如何透過演員的表演來挖掘出動人的旋律,藉...

DEC022016

【評論】顧問的技術《動態的夥伴關係—舞蹈構成工作坊》

顧問必備的的技術可能與評論者、報導人、研究者的訓練相互重疊。舉例來說,顧問有時是第一個觀看作品並給予即時評論的角色,讓創作者預想作品可能如何被觀看與詮釋;有時是代表內部的報導者,透過文字或與語言搭起作...

OCT202016

溫柔的殘酷劇場——評《龍之憂鬱》

雖然在視覺上戲對觀眾植入了如此具有人造感的第一印象,《龍之憂鬱》的開場可以說是具有自然主義精神,大膽地讓幾個長髮男子在車內吃洋芋片、喝酒、放音樂,除了一段讓他們玩龍布偶的橋段之外,其他時間便是靠著品味...

OCT182016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呈現實錄(下)

從各個呈現作品來看,「紀錄劇場」作為一種創作形式,重點在於引用的素材內容的「真實性」及「歷史感」。題材內容大至時代環境,小至個人成長經歷的探究皆可入題,端看創作者關注的面向為何。

OCT172016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呈現實錄(上)

「紀錄劇場」此一創作形式與一般戲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其必須經過大量的資料蒐集、田野調查累積大量創作素材,並特重選取素材的「真實性」,再經由創作者的重新揀選、拼貼過後置於舞台上進行呈現。「紀錄劇場」在於...

OCT122016

【評論】關於紀錄劇場Ⅰ:虛實辯證《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主講者Christine不曾直接定義紀錄劇場,因為紀錄劇場並非始於一種既定的劇場形式,而是因應時代的劇變而發展出的紛雜現象。工作坊也鮮少談論什麼「不是」紀錄劇場工作坊,因為...

OCT062016

搖滾樂、錄像與行為藝術的跨域獨角戲
2016臺北藝術節《中性》交織性別辯證

主角以雌雄莫辨的形像,讓雙性同體者的故事交錯於電子、搖滾樂、多媒體與強烈閃爍霓虹中,不斷地自我詰問,行為表演大膽跨越性別的想像疆界,讓觀眾被催眠、被震撼住。希薇亞以豐沛能量的肢體展現和詩意的獨白,讓演...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