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奇妙的禮物,許多生命道路因它意外開啟,而看來平常的風景,也可能因為另一段生命中的童年,有了完全不同的趣味。成為爸爸的魔術師周瑞祥和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在陪伴小孩成長的歷程中,非但對此深有所感,也因下一代出現,進入了創作的下一階段。
原文刊載於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7月號
採訪撰文 / 林佳蕙 攝影 / JIMMY 場地 / 松菸小賣所
舞蹈就是生命的解答
小學時期的小虎隊、麥克傑克遜貫穿了陳武康早期的舞蹈記憶,一下課就和同學在走廊上競相模仿,喜歡跳社交舞的父母,也會帶著他上舞廳,舞蹈在他的生命初期就是這麼理所當然的事。加上他也好動,在父母的安排下上了舞蹈課,雖是古典芭蕾和流行舞蹈有所不同,卻意外地替他開了門:「以前靜不下來,跑來跑去、打破東西,但跳舞卻讓我願意趴在那邊拉筋,古典音樂很優雅,呼吸、眼神、手都可以很專注,跳躍也沒有人會罵你,以前從來沒有發現自已有優點和用處,所有的精力都有了出口。」
"有了小孩之後,會思考的是怎麼讓創作過程有意義,以學習為重點。"
重新思考被觀看的意義
他一路跳著舞,站上了舞台,成為別人目光的焦點,專注於自我,直到女兒出生,才擁有了另一種視角,「一開始她看表演,看著看著就會睡著,後來也有些反應,有自己觀賞的偏好,所以我也很好奇她怎麼看待表演這件事。」以此想法,他和同為舞者的太太在今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中安排了一家三口的即興表演,兩人以四歲女兒的指令為主,隨機應變,以此重思表演、被觀看和創作的意義。
「其實都是她在教我們,我們不免還是會拿出以前當小孩的經驗對待小孩,那種權威方式在我壓力大的時候還是會跑出來,但我發現其實不需要那樣。」當他把主權適度讓出之後,他發現這樣的自己可以獲得更多,讓他在創作心態上有了調整。即將於臺北藝術節將演出法國當代指標性編舞家傑宏・貝爾的委託製作《攏是為著・陳武康》的他說:「以前覺得要有相對的磨練、訓練才能完成演出,有很多沒必要的內心糾結,有了小孩之後,會思考的是怎麼讓創作過程有意義,以學習為重點,不像以前要有感受才能創作。」邁入人生的新階段,他的舞界更寬廣,由此激生的火花,也令人深感期待。
追求生命中的不可思議
成為魔術師也許就像哈利波特成為魔法師一樣,需要一點天命,對周瑞祥來說,自家即是最早的霍格華茲啟蒙學校,他說:「爸爸會變一些簡單的小魔術,每次看了都覺得很神奇,小時候就很期待這樣的事情。」
除了買書鑽研,中學時期他便積極拜師,當兵前已是電視表演的常客,他卻選擇轉進相對低調的劇場。「電視上只有五分鐘,但在劇場裡,我有更長的時間可以跟觀眾溝通。」他分析魔術最早源自宗教和信仰,魔術就是在回應人的渴求,甚至進一步引起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魔術最好的狀態是就是不被認為是魔術,魔術應該要讓看的人覺得不可思議、感到神奇,甚至懷疑這世界上有他不知道的空間、被未知所震撼,這是魔術要達到的目標。」
"他多會一個姿勢,對我來說就很神奇,他本身就是很像魔術的存在。"
生命就是個魔術舞台
即將在今年的臺北藝術節以《新人類計劃:園遊會》結合魔術、劇場與影像等不同方式探討相關議題的周瑞祥,發現兒子的誕生,觸發了更多的思考。他曾試著表演魔術給目前才一歲半的小孩看,但對初生孩童來說,這世界本身就充滿神奇、每一件事都能引發探索的好奇心,「神奇必須先有框架,才能超出框架,如果在他的世界裡什麼都可能,就無法達到他的不可能、讓他覺得不可思議。」
他笑著說,這樣的小孩對魔術沒有什麼反應,突然轉起的電風扇更能引發他的注意力,他說:「我很想知道他現在在感受什麼,從他出生到現在,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事情發生。他多學會一個姿勢,對我來說就很神奇,他本身就是很像魔術的存在。」奶爸生活意外地像個魔術台,參與另一個生命所見識的神奇,他皆珍藏心中,期待在適當時機也能透過表演有所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