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臨時接觸區,開放中:
探索身分邊界的《中文名》
文/劉芷妤
由兩位中國年輕藝術家小珂與子涵共同開啟的這項《中文名》(CHINAME)計畫,搭配臺北藝術節本次的主題「我們(沒)有認同」,乍看之下,想必會挑動臺灣人某一根敏感的神經。在臺灣年輕人眼裡,要開啟這項龐大的訪談計畫,似乎有可能讓對岸當局特別關切,不過有趣的是,他們兩位不覺得這有什麼值得關切的敏感之處——這或許正是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們為在地創作者帶來的不同想像:小珂與子涵,絲毫不覺得這個話題有什麼敏感,他們並不需要像臺灣人那樣對此敏感。
%20%E4%B8%AD%E6%96%87%E5%90%8D%20(1).jpg)
「生活在中國大陸的感受和沒有在這裡長期生活的人的感受差別是很大的。對於『身份』的議題,在我們的經驗中,恰恰是相反的和有趣的。比如與台灣的朋友聊天,我們會感覺台灣的朋友對於『身份』的話題非常敏感。
我們不覺得我們所想探討的身份問題在中國大陸較為敏感。你指的是什麼『身份』?如何『敏感』?你又是怎麼獲得了這個印象呢?我們覺得這也是一個在作品中我們覺得有意思的議題。到目前為止並未遇到什麼困難和政府關切。」
小珂與子涵在某個藝術節相識後,便很自然地開始了合作創作至今。「Chinese身份探索」這個議題,在他們多年世界各地遊走的生活經歷中逐漸累積想法,而在2018年遇上了合適的契機,因此開始發展作品。
「對於Chinese的身分探索,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不論在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或是當代國際經濟及政治學中,有關Chinese 的界定都不同。」他們認為,中國被標籤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而真正讓他們想要藉由這個計畫探究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一代,或者中國大陸之外其他地區的年輕華人,對於Chinese這個標籤有什麼想像,又對這個身分有怎樣的解讀?小珂和子涵正是希望在這些必然有巨大歧異的表述中,尋找共同性的可能。
「簡單地說,我們想從自己個體的焦慮發端,展開各種對話,以期尋求關於民族共同體的反思。」
「對話」是小珂與子涵在這項計畫中最原初也最重要的基礎。兩位藝術家在不同地區展開調查與研究,形成不同版本的現場,同時展覽訪談紀錄片和人物肖像。而這次在台灣的展演活動,甚至不同於以往的現場訪談、錄影,而是第一次以直播的方式進行,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呈現?又為什麼是選擇在台灣做這樣的呈現呢?
「首先,我們希望以公開募集訪談者的方式,聽到來自不同層面的個體,對於這個議題的各種聲音。同時,直播是一個公開的介面,但你不知道誰會看,面對這種未知對象的公眾介面,每個個體如何表述自己的認知、如何分享自己的故事,這同樣是我們感興趣的。另外,直播同時也會有文字討論區,你可以選擇以文字匿名討論。如此一來,擴展開的討論範圍也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侷限。」
為了這項「Chiname」的計畫,小珂與子涵已經在包含德國、荷蘭、中國廣州、馬來西亞、台灣台北、印度、泰國、日本、中國澳門、拉脫維亞、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展開調查研究,並對一百二十餘位受訪者做過詳細訪談。由於文化、歷史、地緣差異等原因,來自各處的受訪者之間,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而他們自身對Chinese的認知和故事,也都不盡相同。
「在這之中難忘的畫面太多,簡直可以拍電影了,哈哈哈,不過需要時間整理劇本!」
如同《中文名》這三個字可以出現各種排列組合,「Chiname」亦然。兩位藝術家不願為這個名稱下定義,因此,它究竟是China-me的組合,還是Chi-name的組合?會有人將它拆解為Chi-na-me 或者 Ch-in-a-me嗎?這充滿巧思的文字組合,同樣是個開放的想像,也許,不去定義也很好。
如同藝術家不願定義的標題,他們認為「what is Chinese」這個認同問題,也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切入點。「這次的作品可以說是一個表演,也可以說只是一次相對長時間的對話,我們想通過這次機會所能帶來的應該是相互對話的機會和可能性。」
訪談者雖然是世界各地的華人,但對於觀眾,小珂與子涵倒是不曾預設,甚至,觀眾需要分別「華人」與「非華人」嗎?這或許也無意間扣上了他們想要討論的話題之一:「Chinese」和「Non-Chinese」要怎麼區分呢?需要區分嗎?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區分呢?我們經驗與認知所認同的「共同」與「差別」是絕對的嗎?還是會改變的?「我們」存在嗎?是想像嗎?是可談論的嗎?
身為獨立藝術家的小珂,搭配以綜合視覺及劇場現場音樂為創作方向的子涵,將創作觸角延伸到攝影、影像、現場行為及裝置中。他們關注個人身體,探索在中國公眾語境下的表達極限。這回緊扣著臺北藝術節「認同/不認同(belong / not belong)」的主題,來自中國的小珂與子涵,將帶來一個與我們極為靠近又擁有無限歧異的臺灣版現場展演,這個「Chinese」身份的臺灣版「臨時接觸區」,也許將意外地為觀眾對自己的中文名(Chiname),帶來想像以外的可能。
探索身分邊界的《中文名》
文/劉芷妤
由兩位中國年輕藝術家小珂與子涵共同開啟的這項《中文名》(CHINAME)計畫,搭配臺北藝術節本次的主題「我們(沒)有認同」,乍看之下,想必會挑動臺灣人某一根敏感的神經。在臺灣年輕人眼裡,要開啟這項龐大的訪談計畫,似乎有可能讓對岸當局特別關切,不過有趣的是,他們兩位不覺得這有什麼值得關切的敏感之處——這或許正是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們為在地創作者帶來的不同想像:小珂與子涵,絲毫不覺得這個話題有什麼敏感,他們並不需要像臺灣人那樣對此敏感。
%20%E4%B8%AD%E6%96%87%E5%90%8D%20(1).jpg)
「生活在中國大陸的感受和沒有在這裡長期生活的人的感受差別是很大的。對於『身份』的議題,在我們的經驗中,恰恰是相反的和有趣的。比如與台灣的朋友聊天,我們會感覺台灣的朋友對於『身份』的話題非常敏感。
我們不覺得我們所想探討的身份問題在中國大陸較為敏感。你指的是什麼『身份』?如何『敏感』?你又是怎麼獲得了這個印象呢?我們覺得這也是一個在作品中我們覺得有意思的議題。到目前為止並未遇到什麼困難和政府關切。」
小珂與子涵在某個藝術節相識後,便很自然地開始了合作創作至今。「Chinese身份探索」這個議題,在他們多年世界各地遊走的生活經歷中逐漸累積想法,而在2018年遇上了合適的契機,因此開始發展作品。
「對於Chinese的身分探索,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不論在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或是當代國際經濟及政治學中,有關Chinese 的界定都不同。」他們認為,中國被標籤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而真正讓他們想要藉由這個計畫探究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一代,或者中國大陸之外其他地區的年輕華人,對於Chinese這個標籤有什麼想像,又對這個身分有怎樣的解讀?小珂和子涵正是希望在這些必然有巨大歧異的表述中,尋找共同性的可能。
「簡單地說,我們想從自己個體的焦慮發端,展開各種對話,以期尋求關於民族共同體的反思。」
「對話」是小珂與子涵在這項計畫中最原初也最重要的基礎。兩位藝術家在不同地區展開調查與研究,形成不同版本的現場,同時展覽訪談紀錄片和人物肖像。而這次在台灣的展演活動,甚至不同於以往的現場訪談、錄影,而是第一次以直播的方式進行,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呈現?又為什麼是選擇在台灣做這樣的呈現呢?
「首先,我們希望以公開募集訪談者的方式,聽到來自不同層面的個體,對於這個議題的各種聲音。同時,直播是一個公開的介面,但你不知道誰會看,面對這種未知對象的公眾介面,每個個體如何表述自己的認知、如何分享自己的故事,這同樣是我們感興趣的。另外,直播同時也會有文字討論區,你可以選擇以文字匿名討論。如此一來,擴展開的討論範圍也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侷限。」
為了這項「Chiname」的計畫,小珂與子涵已經在包含德國、荷蘭、中國廣州、馬來西亞、台灣台北、印度、泰國、日本、中國澳門、拉脫維亞、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展開調查研究,並對一百二十餘位受訪者做過詳細訪談。由於文化、歷史、地緣差異等原因,來自各處的受訪者之間,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而他們自身對Chinese的認知和故事,也都不盡相同。
「在這之中難忘的畫面太多,簡直可以拍電影了,哈哈哈,不過需要時間整理劇本!」
如同《中文名》這三個字可以出現各種排列組合,「Chiname」亦然。兩位藝術家不願為這個名稱下定義,因此,它究竟是China-me的組合,還是Chi-name的組合?會有人將它拆解為Chi-na-me 或者 Ch-in-a-me嗎?這充滿巧思的文字組合,同樣是個開放的想像,也許,不去定義也很好。
如同藝術家不願定義的標題,他們認為「what is Chinese」這個認同問題,也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切入點。「這次的作品可以說是一個表演,也可以說只是一次相對長時間的對話,我們想通過這次機會所能帶來的應該是相互對話的機會和可能性。」
訪談者雖然是世界各地的華人,但對於觀眾,小珂與子涵倒是不曾預設,甚至,觀眾需要分別「華人」與「非華人」嗎?這或許也無意間扣上了他們想要討論的話題之一:「Chinese」和「Non-Chinese」要怎麼區分呢?需要區分嗎?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區分呢?我們經驗與認知所認同的「共同」與「差別」是絕對的嗎?還是會改變的?「我們」存在嗎?是想像嗎?是可談論的嗎?
身為獨立藝術家的小珂,搭配以綜合視覺及劇場現場音樂為創作方向的子涵,將創作觸角延伸到攝影、影像、現場行為及裝置中。他們關注個人身體,探索在中國公眾語境下的表達極限。這回緊扣著臺北藝術節「認同/不認同(belong / not belong)」的主題,來自中國的小珂與子涵,將帶來一個與我們極為靠近又擁有無限歧異的臺灣版現場展演,這個「Chinese」身份的臺灣版「臨時接觸區」,也許將意外地為觀眾對自己的中文名(Chiname),帶來想像以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