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close
OCT052016

《歐洲聯結》王詩淳專訪:演員,用身體為世界搭一座橋

王詩淳:「演員使用的是「自己」去傳達這個角色、劇本想傳遞的訊息,所以其實我們就像是信差、使者的工作。在創作者或是藝術家以及觀眾之間,搭起這一個溝通的橋樑,然後同時也感受觀眾的回饋。」

OCT04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好奇殺死貓

以臺灣演員為主,法國演員為輔的中文版,跟以法國演員為主,臺灣演員為輔的法文版,這兩道大菜,接下來兩個禮拜就看導演如何料理。究竟是互相融合產生更多化學變化,還是各自獨立,私下暗自爭奇奪艷?

OCT03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強尼戴普是救星!

法國的酒會真的十分「酒」,現場只有一種綠色的酒精飲料以及一些小泡芙。還好遇上了一個會吹薩克斯風的「強尼戴普」找我們聊天,解救了三個要昏死的台灣人。

SEP292016

《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
從「雜技馬蓋仙」的概念出發,把日常生活物件變身為雜技演員

這是一個「雜技馬蓋仙」的概念,也就是讓雜技演員根據他自己對雜技的了解及技能,從這些日常生活用品中,發掘出新型態的雜技表演形式,就好像你在家裡閒來無事,拿著家裡日常用的這些小玩意兒玩一樣,玩的方法看起來...

SEP282016

北藝術節秒殺團隊 甘蒂尼雜技團二度訪臺
2016年以雜技與芭蕾繪出《4x4瞬間建築》的絕美景象

8位演出者於舞臺上一字排開,拋接橫越在舞臺空中的圓球、圓環、棍棒,芭蕾舞者輕巧地穿越其中,不停變換的舞步交織其中,讓人分不清雜耍與舞蹈的界線,瞬間奇觀是光影暫留下的美麗建築,在驚險屏息之際,他們做了更...

SEP232016

難民故事《共同境地》來台 演員憶家鄉紅眼眶

我們的國家南斯拉夫曾那麼美,卻已經不見了,我們在舞台上講自家故事,不只是告訴大家曾經有這個地方,也讓我們又像是同一個國家的人,連結在一起。

SEP20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中秋夜之漫長技術會議

關於未定案的舞台細節,不知法國人是不管時效的無論如何要把事情做到最好,還是天真浪漫?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導演說:「明天會有最後決定!」今晚暫且休兵。

SEP18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入境隨俗

跟著法國人排練,緊湊而忙碌,直到晚上9點20分結束時才真正開始覓食。本來在想,等到法國團隊來台灣時,我們是否也要把晚餐挪到八點以後?但轉個念頭想想,應該還是按照台灣劇場習慣吧,每個人都要學習入境隨俗,...

SEP16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碩士主修劇場導演助理??

和台灣的導演助理一樣,《歐洲聯結》法國導演助理需要把所有排練細節,包含走位、台詞修改、大小道具清單等全部記錄下來,也必須提醒演員準備上台。

SEP15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癱死的一天

法語版與中文版第一次有了交集,觀眾如果不戴耳機,將聽到舞台上演員說出的法文原音,戴上耳機,則會聽到中文配音的台詞,有一種電視電影配音的惡趣味。

SEP13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越聽不懂越好看?

演員排練時,必須呈現在宴會上,與朋友舉杯慶祝,開懷大笑,但嘴吧所講出的台詞卻是內在的夢靨。

SEP09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5.2

當我慢慢地搭乘著虛無的列車前行,仿若世人對於我的傷害被曝露在大眾之下,我盡力地表現出哀慟至深的空洞,眼神裡再也承載不了任何物體的重量。

SEP09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5.1

互相包容造成的衝突,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大家相互承擔、協助的劇場生態,是我在《停格》見過最美的風景。

SEP08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4.2

原來一齣戲背後有這麼多巧思,這麼多隱藏意涵,「一齣戲」在我心中的定義,正在逐漸被改寫。

SEP08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4.1

走至前台的步伐要沉穩而緩慢,最終的路過要淡淡地看一眼過往的自己,彷若是在看另一個人的人生,然後緩緩地離開,不帶走一片雲彩。

SEP072016

戰爭從來沒有結束,它從街上轉移到人的腦袋裡了

南斯拉夫,這個對我們來說遙遠又陌生的名字,我們只知道它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內戰,但詭譎之處在於這場戰爭在結束之後就鮮少被討論,彷彿翻過了一頁,人們已經忘記傷痛勇敢向前了。但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結束,它只是從街...

SEP062016

戰爭與衝突的陰性書寫:打造《共同境地》的女人們

聚焦於移民第二代的作品《共同境地》,在世界各地演出時,讓許多觀眾皆能對應到自身和土地的情境,深受撼動。而打造《共同境地》的關鍵人物,是三位有著相異背景與相同理念的女性:導演雅葉.洛能、戲劇顧問伊琳娜....

SEP05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音效實驗!

演員在休息或午餐後,法國演員Brice總戴著隨身聽,一開始很好奇他在聽什麼音樂,後來才知,他是把自己的台詞錄下來,有空時就不斷聆聽,一來是幫助自己記憶,一來他在聆聽台詞的過程中,偶會有靈感可以在台詞中...

SEP04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相見歡

在第一次讀劇的過程中,每一小段獨白皆由臺灣演員先唸,再由法國演員唸。兩國演員如何以不同語言、速度、重音及音調甚至音量、手勢、眼神等詮釋相同台詞,是個有趣的比較。

SEP032016

寫在《停格》之前

每個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讀的其實是他自己。作品只是作家提供給讀者的一種光學儀器,好讓讀者可以看見如果沒有這本書的話,他也許永遠不會看見的自己。──普魯斯特

SEP03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兔子被吃了!

法國守夜人劇團是以建教合作的方式跟這間大學合作。《歐洲聯結》就在大學的劇場內,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排練。現在,法國工作人員正忙於架設所有的舞台、燈光以及音響設備,然後導演在技術完備的情況下,更可以精準地進...

SEP02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3.2

飛機很大,視線不可以太低。重複的動作盡量少一點,兩種不同的東西,就該有兩種不同的材質、不同的感覺。

SEP012016

《歐洲聯結》法國排練筆記:吃飯皇帝大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終於抵達法國戴高樂機場。剪著超短頭髮的導演助理Victoria把我們載上車,《歐洲聯結》的一段未知旅程就此展開。

AUG31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3.1

一個好的眼神,能夠令觀眾從表演者雙眼中,看見他所刻畫出來的世界。

AUG232016

城市與劇場交會的多重可能性──
〈劇場人的那些事:談劇場創作與生活〉講座側記

這場講座邀請《歐洲聯結》的戲劇顧問、劇本翻譯者周伶芝,以及《停格》導演郭文泰,兩個作品,一個來自法國,一個產自臺灣,看似距離遙遠卻共同以「城市」為題,各自選擇了不同的切入視角,藉由戲劇這個載體,挖掘城...

AUG182016

他們的搖滾依舊青春─
〈致那些逝去的搖滾世代〉講座側寫

每種節目(或說作品)的誕生跟流行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本講座的兩位講者張鐵志、耿一偉在他們專業身份底下,同時也是純粹的「搖滾樂迷」,所謂的中年熱血大叔。透過他們的回憶以及幾首經典搖滾歌曲的分享,在場聽眾...

AUG152016

〈我手寫我口.我口歌我心──談客家搖滾樂創作〉講座側寫:對阿煜哥來說,生活裡的每件事都是歌!

骨子裡秉持著自身客家文化傳統,但音樂總是讓人耳朵一亮的跨時代,臺灣客家搖滾詩人黃連煜與劇場導演鴻鴻,推出史無前例新作《我是東西南北香蕉人》,從百年前的白話文學先驅黃遵憲視角來看今日臺灣,並在講座中從早...

AUG112016

打破你對莎劇的性別想像:
〈哈姆雷特,你的名字叫女人?!〉講座側記(下)

「《哈姆雷特》裡面有一句經典名言『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幾乎可以貫串這段歷史。」《哈姆雷特》劇情中總是有很多Maid(女傭)、Whore(婊子)等詞語的出現,表現出當時對女性的歧視。不過到了,維多利亞...

AUG10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2.2

在這齣戲裡,能夠和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做事,能夠一窺他們「平時工作」的過程,對我這種充滿好奇心的人來說,就像中樂透一樣高興。

AUG09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2.1

在小豪老師親自創作的音樂之下,我們隨著樂曲的高低起伏擺動肢體,有時輕盈,有時沉重,有時揮舞雙臂自在凌空飛越,有時足尖落地便成一個打轉的圓,有時貼近地面享受自空間傳來的律動,有時使心跳與樂音同步舞動著發...

AUG05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1.2

當眼睛被遮住,其他感覺就會變得很鮮明,陽光下的鐵桿,明眼時很溫暖,但在閉眼後,卻像沸水般讓我趕忙將手移開。榕樹的氣生根,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公園一景,當我看不見他的樣貌,只能用觸覺去感受時,我以為那是一...

AUG042016

她的劇場青春物語─《停格》排練週記Ep.1.1

對於演戲,大多數人會想到什麼? 當紅名人?偌大的舞台?還是蜂擁而至的媒體等等諸如此類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光鮮亮麗,但在亮面背後的暗處是更多的訓練。

AUG032016

打破你對莎劇的性別想像:
〈哈姆雷特,你的名字叫女人?!〉講座側記(上)

哈姆雷特在莎翁的筆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男性,由男演員擔任主演早已無庸置疑。但是,在這次的作品中,哈姆雷特一角竟是由女演員瑪克辛‧皮克(Maxine Peake)主演, 然而,她並非第一位飾演哈姆雷...

AUG022016

對歷史的追索,撫平心中那道無形的傷痕:
〈撫過歷史的共同境地〉講座側記

觀賞一齣國外的戲劇,特別是一齣關於「歷史」的演出,對並非生活在那歷史脈絡中的觀眾而言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語言問題,以及對歷史背景的一無所知,觀眾們可能感到害怕、興趣缺缺,或是拒絕接受演出內容。不過,以...

JUL262016

岡田利規法國演出 呈現日本新世代觀點

岡田的劇場獨樹一格,融合超現實的語言對話與怪異的身體編舞動作,分不清到底是「舞蹈劇場」或者是「劇場舞蹈」?內容常是與反思世界霸權操控與社會階級罅隙。

JUL222016

打開五感,感受臺北的生命力

遠離日常一個小時,你將得到什麼?忘掉你記憶中的臺北符號、忘掉你熟悉的街道與語言,打開你的五感,透過藝術與設計的窗戶再次看見臺北,你會發現一個令你驚豔的全新感受。

JUL222016

以挑釁的幽默 撫平歷史傷痕
柏林當紅導演雅葉.洛能的戲劇特色

將帶領柏林高爾基劇院訪台演出《共同境地》Common Ground的德國當紅導演雅葉.洛能,出身以色列戲劇世家,她用紀錄劇場的形式,與演員互動、創造出最後舞台上的呈現,而她所瞄準的題材,都是涉及屠殺或...

JUL072016

專訪洪騰勝:建一座棒球名人堂,讓臺灣職棒再生(完)

洪騰勝說自己領獎時,想起了創辦臺灣名人堂,未嘗不是從根解決賭博問題的方法。「要獲選名人堂,不是會打球而已,還要有品格的要求。我希望藉由名人堂的成立,去傳達職棒選手應該要有的職業觀、注重人品。職業選手的...

JUL062016

專訪洪騰勝:建一座棒球名人堂,讓臺灣職棒再生(二)

1990年中華職棒開打,不僅球迷捧場,許多旅日的臺灣球員都紛紛回來家鄉獻技,像是謝長亨、吳復連、呂明賜等名將都陸續回臺。除了旅日球員回臺外,業餘球員也陸續挑戰職棒,臺灣棒球員的生命得以延伸,並且創造過...

JUL052016

專訪洪騰勝:建一座棒球名人堂,讓臺灣職棒再生(一)

洪騰勝愛球成痴,不但愛棒球、看棒球,還和四位弟弟打棒球。關於這件事情最有名的故事是:在兄弟飯店上班,每周都有一天下午固定打棒球,只要你參加,就可以請公假。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休閒娛樂,這些棒球痴的老...

JUL012016

棒球對臺灣人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揮棒,故我存在!(完)

時至今日,哪怕國際局勢已經走到「後冷戰」,哪怕王、陳所處的是高度資本密集、極度商業導向的美國職業運動圈。能激勵最多臺灣人的,似乎仍然是洋基球場的大銀幕出現臺灣地圖,以此介紹王建民家鄉的那一幕。

JUN302016

棒球對臺灣人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揮棒,故我存在!(三)

只要臺灣打贏外國球隊時,報章媒體都會出現「棒打洋人」、「民族英雄」等詞彙。棒球雖成為統治者的工具,但也因此獲得政府大力推廣,棒球開始被稱為「國球」。

JUN292016

棒球對臺灣人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揮棒,故我存在!(二)

金龍少棒隊的成功,帶起臺灣三級棒球的熱潮。不僅只是少棒,青少棒(國中)與青棒(高中)也蓬勃發展,並且屢屢獲得世界冠軍。臺灣的三級棒球隊更有六度同年獲得冠軍的輝煌紀錄,被稱為是「三冠王時代」。

JUN282016

棒球對臺灣人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揮棒,故我存在!(一)

從殖民時期到冷戰,再到全球化時代,在國際社會命運多舛的臺灣人,始終用打棒球向世界宣告:我們仍然存在!

JUN042016

初窺2016臺北藝術節(國際篇2)
──《龍之憂鬱》展現了讓人目眩神馳的魔幻舞台技術

這齣戲最好看的,就是他們在舞台上變的各種魔術,彷彿是舞台技術的推理劇,只見演員在演戲過程中不斷揭曉舞台上各種裝置的真面目。

JUN032016

初窺2016臺北藝術節(國內篇2)
──《停格》將從女高中生的眼光,看待這個城市、社會

高中女生眼中的台北市是什麼樣子?101?夜市?還是西門町?都不是。「從她們拍的照片,我們可以透過她們的角度,重新看待台北這個城市。」

MAY312016

初窺2016臺北藝術節(國內篇1)
──《一瞬之光》告訴你,雜技道具不是只有棍棒球環,生活中事事物物都可以用來「雜技」

誰說雜技就得使用傳統的道具?一向熱愛創新挑戰的FOCA,今年將顛覆馬戲的慣性與定義,導演Baboo說:「只要是傳統雜技的道具,一概不用。」相反的,拖把、毛刷、網球、塑膠湯匙、鍋鏟、水桶.....,只要...

MAY312016

初窺2016臺北藝術節(國際篇1)
──讓人嘆為觀止的《4X4 瞬間建築》

棍棒、球及套環如槍林彈雨般地在耍弄著,舞者穿梭其間,或巧妙閃避,或在間不容髮之際穿行,突然,舞者玩起雜技,雜技演員跳起舞來,臺北藝術節甘蒂尼雜技團的《4x4 瞬間建築》,就這樣充滿了驚奇與神奇。

MAY302016

臺北藝術節開幕《停格》用青春為台北寫下紀錄 

生命雖然是動態的,但是如果可以有機會停下來「格放」,會有機會看到原本沒發現的事情,就像邁布里奇真的找到馬4腳離地的畫面。

MAY202016

如果柏林的傷口是新的,《共同境地》所揭露的那些瘡疤則仍在淌血

當我們以為「歷史」離我們很遠時,歷史正活生生在我們生活中上演。《共同境地》就是這樣的一齣作品。那些劇場內回溯的、紀錄的、呈現的所謂的歷史,其實也不過是二十年前的事,而曾經在地理課本上出現的國家「南斯拉...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