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棒球奇蹟》用許多面向來討論「棒球」本身,但背後蘊含沉重的、嚴肅的政治語彙
一段熟悉的旋律傳來,一聽到《米奇進行曲》,棒球迷們一定都會停下腳步,日本劇場導演岡田利規的作品《棒球奇蹟》,就從這段旋律展開序幕。

《龍之憂鬱》評析:滿足想像的遊樂園
《龍之憂鬱》是一劇場詩意的土法煉鋼呈現。具有美術背景的導演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對於舞台素材的嫻熟,成為他獨特的舞台調度風格,游移於劇場假設性質與真實感受傳達之間,有趣的辯證製...

當代的流行,當代的崑曲(下)
-專訪「崑曲王子」張軍
因為編曲的情緒渲染,完全左右了導演的情感,後來小平導演用了37、55、73循序漸進的方式加入流行音樂,不在一開場就打破古典的意蘊,慢慢疊加至最後一曲琴歌〈春江花月夜〉,古典樂和流行樂的交融讓劇情達到最...

當代的流行,當代的崑曲(上)
-專訪 「崑曲王子」張軍
挺拔的身子穿著深藍色羊絨大衣、橘色圍巾,頭髮的左右剃得精光,只留下頭上的頭髮,俐落的紮成一束往腦後放著,十足像是一位時尚界的名人,在臺灣,若非崑曲的觀眾,大概怎麼也想不到,眼前這位挺拔的男子竟是...

到劇場體驗「投胎」的滋味
「劇場」就像是本源的模型一般,「劇場」原本是什麼都沒有的「無」。創作者讓舞台區有了光,創造了各種角色與其生命課題,演員成了觀眾的肉身,讓觀眾得以進入該肉身,體驗那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進而豐富自己...

王嘉明:來劇場喚回你的靈魂空間
修行跟演出不一樣。劇場工作者在這套訓練中很有感覺,不代表把這感覺呈現出來,觀眾也會有感覺。這就好比你在台上掉眼淚,就覺得觀眾能感受到你的傷心是一樣的道理。

表演藝術行政最害怕的7件事情
表演藝術行政常常是十項全能,但往往遇到這些情況,卻是萬萬不能。除了平常要燒好香,抱對佛腳,否則事情來時,只能無語問蒼天了。進來看看,非常欠腳的音樂歐巴桑究竟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她?

訂便當的藝術 Part 2
雖然很多自助餐店或是兼做外賣外送的餐飲店標榜三個五個就送,但若量小,例如獨奏音樂會可能只需要三、四個便當,便當店就常會要求送便當時間要錯開用餐高峰,例如午餐得在11點前、晚餐5點前送到,這樣的送餐時間...

拜託消個音好嗎啊啊啊啊啊
有次演出,演奏者演完第一首後回後台時,氣沖沖的跟歐巴桑說:「叫皮卡丘去把第一排那對父子電一電好嗎... 爸爸一直『輕聲』跟兒子解釋樂曲,但在臺上聽得好清楚好干擾啊啊啊啊啊...(抓頭)」 ...

Dramaturge在台灣劇場之必要?(上)
但到底戲劇顧問是什麼?除了扮演另一雙不同於創作者的眼睛,在劇場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環境中,他╱她還必須擔負何種任務?少了他╱她,劇場和作品會有哪些致命的影響?

Dramaturge在台灣劇場之必要?(下)
在工作坊中,萊普奇多次提醒劇場構作「不要讓自己陷入於文本工作╱理論中」,這或是受到傳統劇場構作訓練者的弊病,但是,當此一角色現身於台灣劇場,或許我們該思索一種反向路徑的可能:讓作品在發展中多一點...

【2010經典作品回顧】全球最受矚目導演羅伯.勒帕吉史詩作品《眾聲喧嘩》
有「現代達文西」之稱的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以突破自我的實驗精神,格局與戲感兼顧、令人動容又不失娛樂性的劇場風格著稱。多年來,他一直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英國倫敦巴比肯中心及澳洲雪梨國際藝術節等全球重...

借一抹桃紅 問濁世何以存身?
一是1/2Q劇場的《亂紅》,讓崑劇與歌仔戲同台,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另一是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將侯方域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他面對情...

訂便當的藝術
「訂便當有什麼難?」如果聽到表演藝術行政這麼說,99% 是菜鳥行政,1% 家裡是賣便當的。 訂便當,難啊!雖然不到WOW爬天梯蜀道難(這個散發著古舊氣息的梗有人懂嗎!?)但要蒐集「你便當訂的真好...

推開德國音樂劇場大師郭貝爾的劇場任意門
台灣搖滾天團「五月天」的石頭受邀做中文配音演出,也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參與的感受,「我看到了機械被賦予了生命,充滿著情感,但是,沒有了相似於人類的表情或肢體語言,相互、單一、規律運動的機械是如何傳遞這些...

誰的現場?誰的在場?
-關於《家的妄想》的田野及紀錄觀點
這幕畫面虛實交揉,時間流向不定著,簡潔有力描述了東石漁村某種凋零與固著的生存狀態:走不了的是亡者與蚵女,青壯輩選擇流散也不願駐留。這幕「家」的顯影,意象突出,道盡蒼涼與心酸,卻也是場上剝殼動作與蚵女角...

《雨季》-以輕鬆、詼諧方式,探討生離死別的沈重問題,尋找生命另一個出口
大家看到的《雨季》,有悲傷、有幽默、輕鬆、詼諧,整齣戲幻化為一首輕快的曲子,以走位、畫面美學、音樂,編排敲打出樂譜上的音符,帶領觀眾從看戲的節奏,體驗故事裡找尋生命的另外一種出口。

3.5小時的戲劇旅途-《失竊的時光》
在每個人的故事之間,從對未來的幻想、或是臆想,從猜測間去躡手躡腳地活著,鋪造未來的人生,漠視了眼前自己身處的荒謬,360度的巨大旋轉風扇更替著不同的故事,卻又巧妙地將其揉雜成一團,每個人好似都為自己的...

《雙城交鋒》-蘇迪勒颱風月初才來,月底澳洲編舞家就把狂暴的它搬上了舞台
他來臺北的時機很巧,剛好在蘇迪勒颱風離去的第2天到,所以他沒有經歷狂風暴雨的凌虐,卻看到了肆虐後的斷垣殘壁景象,「尤其是泥巴。」他手比在胸前高度說:「在寶藏巖看到這麼高的泥巴。」

唱出世界來,夢歌的土地所有權狀
很多神話都有大洪水。不是只有諾亞。洪水,會不會是人類遠祖尚未從非洲播遷出來時的共同記憶?諸多神話裡,澳洲原住民的創世神話最有趣。因為,世界是他們的圖騰祖先唱出來的。

人、土地與歌,一場磅礡的音樂旅程-談黑臂章樂團
Shellie Morris是屬於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她在雪梨的寄養家庭長大,卻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出生,生父生母是誰,因為她的皮膚比一般澳洲白人還黑,所以她都跟大家說自...

臺澳交流 「跳舞」看見文化差異-世紀當代舞團採訪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想說出自己的故事、表現自己,在自己所屬的場域中,成為最優秀、亮眼的那顆星星。這幾年,姚淑芬發現開始有想獨立創作的編舞者不斷竄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試圖用創作為自己發聲,展現自我的內心以...

北投孩子的公車異想-曉劇場排練側記
「叭!」一陣寂靜中,突然發出了公車喇叭的聲音,把正在聽故事、堆疊戲劇氛圍的其他演員,還有正在導戲、進入排練狀態的鍾伯淵嚇得往後一彈。然後,故事繼續往下說,一個關於北投遊樂園區的靈異傳說。

行走於虛構國度 詰問當代社會現狀-專訪曉劇場導演鍾伯淵
曉劇場從創團開始,便不斷地創作與社會事件相關,並且能夠相互呼應的作品,鍾伯淵也毫不避諱地說出箇中原因,「我就是被迫搬遷的住戶。」因為家裡被都更,舉家被迫遷移到它處。但,與全然地與社會時事結合的創作,卻...

在這個快變成鬼島的地方,如何妄想有個家
-阮劇團《家的妄想》中的殘酷現實
《家的妄想》給了一個看似永遠無法完整的破碎劇場空間零落的兩側觀眾席、工人扮裝的換場技術人員、大辣辣且沈重的換場、後設式的文本結構結實地表意著「廢墟」命題表現在實體物件與表演的過程。

德國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當代劇本的助產士
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她的導演生涯中,超過八成的導演作品都是當代的劇作,多次更是該劇作的首度搬演。不刻意塑造風格的她,更在意的是發揮演員的特質,她說:「我的戲很仰賴演員...

《歌之版圖》藝術家們與土地的對話
-澳洲黑臂章樂團 跨界吟詠自然謳歌
正如《歌之版圖》Dirtsong的原文一樣,作品的創作核心,來自於與土地的連結。它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音樂會,因為除了歌唱之外,還有影像的投射與戲劇的元素。投影與演出同時進行,時而清唱、時而加入樂器...

台北藝術節《雙城交鋒》
-當臺北撞上澳洲,舞力交鋒,6支佳作在劇烈激盪中產生
澳洲的舞蹈很特別,跟美國或歐洲不一樣,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說:「澳洲舞蹈就像澳洲的無尾熊一樣,有自己獨特的語彙,很有特色。」

露天的鈕扣計畫
鈕扣計畫今年邁向第四年,卻也是首度的戶外演出。作為臺北藝術節的開幕場,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露天音樂台演出,是一個跨越性的突破。過去三年在誠品的演出,就如同大多數的舞蹈演出,多為觀舞的核心觀眾,到了戶外演出...

自由舞蹈工作者李宗軒-離開被動的自己
非舞蹈班出身卻考入北藝大舞蹈系,並成為雲門舞者近五年,李宗軒其實是個喜愛街舞、渴望創作的大男孩,他選擇離開專業的舞者職涯,讓自己投入不同的表演創作。

戲劇顧問專題講座 全紀錄
在所有曾被人們列入節目手冊的職稱當中,最令人疑惑難解的莫過於「戲劇顧問」一職,關於「戲劇顧問」的工作範圍,以及此項職位在戲劇製作過程中的確切定位,說法紛紜,而本講座的目的便是為了在黑暗中投射出一絲光芒...

林向秀《心之所向》-5顆飢渴的心,探索最深層的人性真面目
一方手帕,牽引出一樁樁的血案,這是我看《摩爾人的帕凡舞》這支舞作的主要印象。《摩爾人的帕凡舞》是台北藝術節林向秀《心之所向》中,五支舞碼之一,是美國三大舞蹈宗師之一的荷西.李蒙最知名、最經典,也是被翻...

阮劇團《家的妄想》-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家的妄想》不同於一般的舞台劇,阮劇團初接此案時有兩個不可更動的預先設定,那就是「要跟《無米樂》導演莊益增合作」及「要做紀錄劇場」。

五部舞作,五顆「飢渴的心」-林向秀的《心之所向》
人的心充斥著無限的期盼或渴望,無論是知識、愛情、友情甚至是親情。當人的心正因為某件事情不斷的躁動、不安著,你能夠清楚的知道,你的心正渴望前往哪個方向嗎?林向秀與sjDANCOco即將在臺北藝術節呈現的...

眾聲喧嘩,群眾的力量-側記《碎玻璃》排練
一群年輕舞者站在排練場上,音樂漸起,木琴清脆的敲打聲漸強,舞者一個個仰頭向上看,好像有什麼東西越來越近。忽然──舞者們開始在台上奔跑、聚集、分散;到了節奏的重拍處,一群舞者還必須在場上大大的撲跌,像極...

寫作《蔣公的面子》(下)
時間總是更快消磨掉人記憶中醜惡的部分,更多留下美好。懷念過去,成了人的通病。我們喜歡懷想民國時期文人的風骨與瀟灑。在月影斑駁下吟誦古文,在清流碧波上泛舟拍曲,在古刹秋風中聯句品茗。遇見貴人不讓路,碰到...

寫作《蔣公的面子》(上)
在寫這三個人物的時候,心裡只有模糊的形象。似乎我也隨著劇本的推進在一點一點瞭解他們。「劇終」後,重閱一遍,他們的形象才如在目前。知識份子都是有「傲氣」的,這種「傲氣」是落魄的士紳階層的遺影,是旁觀者的...

寫在《蔣公的面子》中山堂中正廳演出之前
最有趣的也許並不是這部喜劇本身,而是在它的幼稚、老舊、業餘和它所啟動劇場與票房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之間的巨大落差。這個落差讓我們自己也有些眩暈。

我們是怎樣看待彼此的?
-《蔣公的面子》3.0改版排練隨筆
那天,迎面而來的不僅是南京團隊對於臺北團隊設計概念的提問,還有演員眼神裡透露出的迫切與好奇。我這樣單槍匹馬地到來,既凝視著他們,也被他們省視著。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創造和積累這趟跨海合作的意義:在密...

歌聲就是他們的地圖!
─澳洲原住民用音樂找回家的路
在澳洲這片土地上,曾有一項法令,強制把白人和原住民生的混血小孩帶走。這些小孩被安置到孤兒院或是寄養家庭,他們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如今這些孩子長大了,他們用歌聲一步步尋根,找回家的記憶。

林向秀舞團《心之所向》
─我不要美麗,我要生命感
如果你在林向秀的舞作《心之所向》的《碎玻璃》這一段舞中,看到《太陽花學運》的影子,別驚訝,那是她想要營造的效果之一。「玻璃即使被打碎了,仍然具有致命的力量。」林向秀說:「這就是這支舞作取這個名字...

一場「詩意」的《雨季》-專訪楊景翔
滴滴答答的雨聲吵醒沉睡的人們,濕熱的天氣令人愁悶,這《雨季》從德國而來,在臺灣落下,這場「雨」究竟對台灣的觀眾有如何特殊的意義?讓我們一起聽聽楊景翔述說這場《雨季》的開始。

澳洲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
─一群有故事的歌者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澳洲黑臂章樂團的《歌之版圖》有「一見鍾情」的感覺,老實說我沒看過他們的表演,只從youtube影片看了他們的宣傳片,但聽到他們的歌,我就醉了。

機器人版《蛻變》 多了點溫暖
如果我們想要實現對於未來科技的想像,讓人們不再把機器人視為格格不入的非人,也讓小孩與老人不再覺得機器人可怕,也許第一步就是要做出能夠『感動人心』的機器人。

【FLiPER MAG專欄】膽小,請勿上車 ─ 午夜的末班車傳說
儘管年紀漸長,每年農曆七月將至時,仍會被一股不安所慫恿,查詢網路上的民俗資料,提醒自己接下來一個月可別干犯鬼月潛規則,免得一個不小心觸犯了好兄弟,走霉運不算,萬一親眼見鬼可不是「驚呆了!」所能形容⋯⋯

我們看的是無人關注的地方-專訪阮劇團(下)
過去的阮劇團,一向以改編經典劇本為台語喜劇作為特色,如莫里哀喜劇《妻子學堂》、莎劇《仲夏夜之夢》等等,介紹給同樣與他們生在這片土地的「嘉」人。今年劇團特別希望推介觀眾新的表現形式,將源自於歐陸的「紀錄...

我們看的是無人關注的地方-專訪阮劇團(上)
他們,是一群在臺北學戲劇的嘉義人,因為對嘉義這片土地的熱愛,希望把在臺北看見的藝文活動,帶進文化資源相對缺少的「嘉/家」,他們,是阮劇團。

光的另一邊,並不一定是黑暗:無所畏懼的追求夢想!
人生是自己的,然而隨著年紀,在不同的階段經歷各種角色的刺激與轉換,對於過去的自己或是當下的處境是否有著困惑與懷疑?旅美的編舞家林向秀老師,將對你告白: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選擇並不代表放棄。

追逐潮汐的女人:新住民長花用蚵仔堆疊出的平凡幸福
她來自廣西,三十歲嫁來台灣,至今已經十幾年了,回去故鄉的次數只有兩次。她每一天的作息都跟隨著潮汐在做改變。日復一日的收蚵、拼湊出家的妄想。你認識新移民嗎?一起來閱讀長花的故事。

文件、影像、表演 述說回家的想望
阮劇團《家的妄想》 紀錄劇場形式取材在地故事
在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的撮合下,長期在嘉義耕耘的阮劇團,與莊益增、顏蘭權合作,以「家的妄想」攝影計畫為題,探訪嘉義東石沿海一帶,藉紀錄劇場的形式,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