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側記《THE B-SIDE》媒體見面會
伍斯特劇團的作品往往以一個人的興趣或想法為中心向內深掘發展,2014年的《早期震教徒靈歌》如是,今年帶來臺北首演的《THE B-SIDE》亦如是。主演之一的艾瑞克.貝瑞曼在看過《早期震教徒靈歌》後深受...

講座側記〈他們的文化藍圖:李惠美、耿一偉對談策展之路〉
從1987年開始至今,兩廳院一向被視為臺灣表演藝術界的龍頭指標,組織內容、大型國際藝術節慶的策劃過程究竟如何運作,引人好奇;與之相對,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十九屆,總監耿一偉從2012年上任至今六年,任...

講座側記〈如何表演城市與日常生活〉
史蒂芬.凱吉興趣,簡單來說就是追求真實,也因此他從學校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記者。但在他的定義裡頭,所謂的記者,不過就是編輯真實的工作,他感覺自己想要的不僅於此,遂離開報導的產業,轉而投入劇場工作...

講座側記〈真心話大冒險?策展人與劇團對談Live Show〉
2013年起,耿一偉出任臺北藝術節總監以來,每年固定都會策劃兩到四檔不等、媒合國內團隊與國際藝術家進行跨國製作的節目,讓臺北藝術節作為一個以節目策劃為主的市立藝術節同時,也成為一個國際交流平台,強化國...

「建築」,從世界的舞台到劇場的舞台
── 專訪《浮士德》舞台設計劉培森
對劉培森來說,最能夠發揮的設計概念是舞台上的「空間」與「層次」。在創作《浮士德》舞台時,希望能用前後交錯、疊合的建築設計手法,讓觀眾看見舞台景深;同時,也希望在高低層次上呈現豐富的視覺感受。

窮極一生找尋屬於自己的「浮士德」
──專訪《浮士德》服裝設計康延齡
裹著頭巾,身著藍染上衣與波西米亞風格的寬鬆長褲,繫著一條灰藍色的日式腰帶,華麗禮服的設計者康延齡,私下雖然樸素,但總能從他身上的配件中,端詳出他善於拼貼、將異質結合的巧思。出生於傳統家庭,人生卻非走得...

講座側寫〈我有一個夢:美國黑人音樂與反抗運動〉
監獄田野錄音專輯的存在,對於音樂的保存起了絕大的作用,約莫1940年代至60年代,大型機械農具的普及化徹底改變了田野工作模式,農民們不再以個人為單位圍聚在田野之中,工作歌也就逐漸不在工作時傳唱,反而被...

在《異鄉》演出之前──
記〈如何成為台灣人──文本建構工作坊〉(下)
自我是個非常複雜的組成,或許也因為法國本身就是一個各種民族生活其中的國家,我並不會受到所謂的國族認同的影響。在寫作過程當中,『我』就是『我』,我不會事先設想我的國籍、我的性別,我的一生所有經驗的一切,...

在《異鄉》演出之前──
記〈如何成為台灣人──文本建構工作坊〉(上)
對於陸惠方來說,臺灣是一塊無緣的故鄉,她忍不住地想,「如果」當年曾祖父順利抵達臺灣,那自己將會長成什麼樣的人呢?在《異鄉》這個作品中,她便以「如果我是臺灣人」為題拍攝錄像,創造一個有如平行宇宙般的「另...

講座側寫《創作進行中:談表演藝術的階段性呈現》
本作相當大膽的採用Work-in-process的形式,讓三位創作專長、背景截然不同的藝術家在巴黎相遇,並要求在藝術節舉行期間,也就是三個禮拜內進行創作,最後提出第一階段的呈現。也就是說,本作實際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