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文化藍圖:李惠美、耿一偉對談策展之路》講座現場。左起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

文字|王健任

從1987年開始至今,國家兩廳院今年適逢成立30週年紀念。30年來,兩廳院一向被視為臺灣表演藝術界的龍頭指標,組織內容、大型國際藝術節慶的策劃過程究竟如何運作,引人好奇;與之相對,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十九屆,總監耿一偉從2012年上任至今六年,任期將滿,他在任期間又是如何安排這全台最大市級藝術節的節目?臺北藝術節與信義學堂合作,舉行文化領導力系列講座《他們的文化藍圖:李惠美、耿一偉對談策展之路》,邀請兩個組織的總監現身說法,令藝文愛好者們得以一窺國家殿堂級的藝術行政之道。


兩廳院於2008年開始進行旗艦製作計畫,目標是讓臺灣優秀的藝文創作人才在國家資源的傾力支援之下,獲得與國際級大師合作的機會,比如與羅伯.威爾森兩次合作《鄭和1433》以及《歐蘭朵》,並將節目推廣到海外,增加臺灣藝文的國際能見度。最為成功的製作則是2013年卡菲爾舞團的《有機體》,製作規模以歷年節目來看雖然不大,卻因為成功結合街舞與現代舞,打破兩廳院總是被視為菁英份子的藝術殿堂形象,頗受大眾好評,迄今在海外巡演不殆,累積場次超過100場。2014年起,主管機關從教育部轉為文化部,營運重心也從教育取向轉為藝術文化創新。



至於臺北藝術節則是於每年8、9月發生的大型節慶活動,就好比時間一到就會發生的大型流水席,廣邀國內外四方藝術好友前來聚餐。不同於兩廳院以場館經營為主,藝術節的重點即是節目策劃。總監耿一偉的中心策略若要用一句話來表示,即:「不論國內外團隊,只要參加臺北藝術節便能獲得幸福。」簡單說來,便是讓參與臺北藝術節的國內中小型團隊能夠因此獲得國際關注的眼光;讓外國的藝術家來台能夠感受到賓至如歸的尊榮享受,對於臺北市產生極大的興趣,培養後續更多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可能。

對於耿一偉而言,規劃節目最難的部分在於每一年約莫只有12檔節目的額度,但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想要多認識一些不同國家的朋友,但過往合作過的優秀伙伴也想繼續保持友誼,想要促成更多國內團隊有機會跟外國藝術家進行跨國合作,但也得衡量所選擇的團隊開放度夠不夠、製作能力是否能夠承受等等。這些亟欲達成的目標有時甚至會相互抵觸,根據經驗,約莫要花兩年左右的時間來評估以及規劃節目的可行性。



耿一偉提到,他擔任總監的第三年開始感受到臺北藝術節有相當顯著的成長,2014年南非翻筋斗劇團演出的《烏布王》原本就是國際競相邀演的節目,當臺北藝術節以該節目作為主打,無形間也會讓國際其他藝術節感受到臺北藝術節與自身的品味相似,進而獲得更多關注。營造城市藝術節國際能見度的重點便是「時間」,一年一年的累積相當重要,李惠美也強調,文化工作就是要依靠時間的累積。

到了2015年,德國柏林德意志劇院《失竊的時光》登台演出更是一項有力的指標,臺北藝術節做為臺灣的市立藝術節慶,得以跟德國一線城市的市立劇院進行合作,讓城市名聲更進一步的傳播開來,城市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將會是國際藝術家來台與否的最大誘因。耿一偉認為,讓藝術節成為城市共通話題,將表演藝術轉化為一種全民參與的事件,便是一個藝術節慶所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經營藝術節最重要的是如何以臺北為中心,找出只有自己擁有的特色,有魅力,讓別人都想要,畢竟國際文化交流骨子裡就是有種部落交換禮物的感覺,如何用獨特的產品跟外國朋友禮尚往來,十分重要。



比較起雙方的國際藝術節策展思維,兩廳院自詡為臺灣表演藝術的先行者,他們會事先分析臺灣表演藝術市場現況,找出現今臺灣觀眾在哪些表演藝術節目類型上的不足,然後進行規劃,等到市場有辦法自行運作、負擔得起特定類型作品的製作之時便繼續往下探挖,永遠走在最前頭;臺北藝術節在合作單位的選擇上很多則是跟城市的國際行銷有關,邀約節目背後的談判很重要,盡其可能的達到國內外藝術交流效益的最大化。場館經營跟獨立節慶在策展上各有千秋,追求目標不甚相同,無論如何,一個健全的國家文化形象的經營,兩種取向也都不可偏廢,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