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那些逝去的搖滾世代〉講座現場照,作家張鐵志與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展開搖滾對談。(攝:臺北藝術節)
撰文|王健任
時間:2016.07.23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B2視聽室
主講人:張鐵志(作家,文化政治評論者)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每種節目(或說作品)的誕生跟流行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本講座的兩位講者張鐵志、耿一偉在他們專業身份底下,同時也是純粹的「搖滾樂迷」,所謂的中年熱血大叔。透過他們的回憶以及幾首經典搖滾歌曲的分享,在場聽眾彷彿也被拉回三、四十年前的時空,並得以一窺臺灣搖滾年代的變化。
張鐵志出生於1972年,13、14歲時開始接觸搖滾樂,當時的西洋流行樂正是瑪丹娜、麥克傑克森的天下,然而他卻深陷於布萊恩.亞當斯(Bryan Adams)等搖滾樂手的世界當中不可自拔。布萊恩.亞當斯被稱作工人皇帝,作品多為藍領發聲,那種衝撞社會引發關注的力道令年紀尚輕的張鐵志心神嚮往,即使日後瞭解「搖滾樂」無非也是一種可被販賣、商品化的「理想」跟「反叛」,但當時的各種聆聽經驗依舊在他的心中引起陣陣漣漪。
張鐵志先是分享了布魯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的”The River”,歌詞敘述一名失業年輕人帶著女友到河邊遊玩並且發生性關係,女友懷孕後兩人在經濟匱乏的狀況下結婚,之後更遭逢經濟大蕭條、兩人分道揚鑣,往事只待回憶,為藍領階層唱出心聲。日後張鐵志成長,開始接觸學運跟歷史,才漸漸明白1960年代歐洲學運與搖滾樂的興盛息息相關。
耿一偉1968年出生,青少年時期正值資訊流通困難,但盜版猖獗的年代。從「道德」或是「政治正確」的角度來看,盜版固然是「惡」,可從現在的眼光往回看,當時的盜版商不乏理想之人,引介許多不同於大眾流行音樂、品味獨道的偏門作品,「盜版」便是他們那一代人跟世界接軌、接收搖滾樂新知的手段之一。
他提及當時聽音樂對他而言就像是一種抽離現實的手段,必須將房門深鎖,音量開到震天作響,整個人沈浸其中,彷彿閉上眼睛就能夠接觸到新世界、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他猶記當年在全國電子買了一台短波收音機,在國三升高一之際跟同學直奔花蓮海邊,努力調頻希冀能夠跟外國接上線,接著在一陣雜音中忽然與新加坡的音樂電台接上線,從音響當中傳來舞韻合唱團(Eurythmics)的”There Must Be An Angel”,當下不禁心想,這莫非就是天籟?或許正是那壓抑的環境,音樂帶來新的連結,特別是在資訊有限的年代,搖滾此一新的形式給迷惘的年輕靈魂帶來安慰。
耿一偉談到聆聽經驗的變化,當時新東西傳來的速度不比現在,歌迷僅能從聽到的東西往前追溯,藉由研究搖滾的 ”Family tree”(當然是透過盜版資訊)來自行形塑對音樂歷史的認知,對於音樂的品味也就成為同好之間的密碼,朋友並非對於彼此意識形態的認同而來,而是透過聽音樂這一生活方式讓彼此連結在一塊。
張鐵志接著分享齊柏林飛船(Zeppelin)的”Stairway to Heaven Live”,該曲在當年的搖滾迷引起巨大迴響,堪稱搖滾國歌。同時談到自己三十歲即將出國念書之際,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作家、書寫音樂評論,當時只想著要書寫一本灌注自己過往全部革命之心的小冊子來為年少輕狂的時期做個總結,此書即為《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意外引發樂迷大量關注,裡頭的反戰、革命之情經歷數十年的演變毫不過時。耿一偉認為這或許就是因為流行音樂作為影響年輕人的思想載具,而搖滾樂手正是相對願意跳出來主張自我的,與社會公益息息相關之故。
講座進行到最後,張鐵志打趣地分享Rocker的特性,除了一般人印象中的蓄長髮、穿皮衣、皮靴、黑T恤之外,「下雨天也絕對不能撐傘!」耿一偉也播放了今年臺北藝術節節目《龍之憂鬱》的宣傳片加以驗證。《龍之憂鬱》以一群中年Rocker的汽車拋錨事故為起點,雪地成為他們的舞台,從拖車裡不斷生出的特效道具,則成為打造搖滾樂園的重要工具。張鐵志在講座後,也在自己的臉書中為《龍之憂鬱》下了這樣的註解:「我還沒看這齣戲,但突然覺得這個說法莫非是我們人生的譬喻:中年搖滾大叔們的人生困頓?」
.jpg)
《龍之憂鬱》劇照|Martin Argyroglo
搖滾樂對於耿一偉而言,是他面對其他研究(日後的戲劇跟哲學領域)的起點,是生活的一部份、是社交生活,也是認知西方的橋樑,作為他認識世界的方式,在其人生15歲至30歲之間的歲月,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聽音樂,這也是現在的他所不會做的事。而對於張鐵志來說,年少聽音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驗,生命裡因而被點燃了一把火焰,造就了現在的熱血中年,給予他源源不絕的刺激能量來作新的事。對於兩人而言,那無非是值得尊敬、懷念逝去的搖滾歲月,給予他們至今生生不息的、面對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