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魂》劇照(台南人劇團 提供)
文字|周伶芝(《一家之魂》戲劇顧問)
聲音透露的語言能量和內在節奏
尤其是當朗貝爾旅行世界各地,和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人一起工作時,陌生的語言似乎並未對他形成太多障礙,甚至可以在完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捉到人的本質。也許歸功於他自律的閱讀和對異文化及歷史的好奇心,但是真正起作用的,還是他身為一位劇場導演,懂得如何感受每種語言內含的音樂性和能量,敏感地聆聽每個演員的聲音質地,以及其身體所透露出來的內在節奏。
所謂的「靈媒」之說,便是緣於,他往往是先確定演員,再為他們寫劇本,卻總能寫到演員的表裡。《一家之魂》也有著同樣特質,在短短兩天的徵選中,確認即將合作的演員;只有一個下午的近距離觀察,僅僅看著他們在空間遊走、互動的方式和視線,便確立了他要如何從他們的形象和氣質出發。他說:「我要寫的不是演員本人,而是在另外一個時空裡,我想像出來,關於他的夢。」那或許是演員在平行時空裡的另一個分身,但幾乎每個演員都自承,他們在角色裡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內心世界。更何況劇中角色還是使用演員的本名和真實年齡。
《一家之魂》宣傳片
而觀眾也在這種現實和虛構的界線模糊、既親密又不太一樣的詭譎氣氛裡,進入幾近共謀的剖白關係裡,激起一些微妙的感受、聯結和共同記憶。彷彿我們一直都認識台上的他們,像是久違的小學同學,突然出現在你眼前,以你遙遠記憶中的熟悉模樣,述說陌生但又似曾相識的故事。朗貝爾喜歡運用這種模稜兩可,讓事物或謎底逐漸清晰,同時又有感性的激情,甚至是有些殘酷。
這種專為演員量身打造的「直覺」能力(朗貝爾說他也不知道如何辦到,沒有特別方法),讓他得以受邀為許多優秀演員寫劇本,包括伊莎貝.雨蓓( Isabelle Huppert) ,還有法蘭西喜劇院(Comédie-Française)。法國劇場界歷史悠久的古老品牌,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至今,法蘭西喜劇院向來以搬演經典劇作聞名,但鮮少以當代劇作為搬演目標。然而朗貝爾,卻是極少數榮登大堂、與法蘭西喜劇院合作的當代劇作家,特別受邀為其演員編寫劇本。
鬼魂回返重組記憶,緊抓消逝
在今年六月來台前一刻,朗貝爾帶著六位國家級演員,編導並上演新作《一生》(Une Vie),一齣標題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同名小說的劇作,完全不同的故事情節,卻一樣將生命流轉中的悲傷、難堪、危機、恐懼、愛戀等揉雜在一起。這齣劇作將一位藝術家的生命赤裸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劇中主角是一位當代畫家,他受邀上節目接受一位藝評家的訪問和對話,談話過程中,兩人針鋒相對,在私生活和藝術哲學間激起來回的辯論。
帕斯卡.朗貝爾談今年新作《一生》(Une Vie)
畫家正值創作生涯的大危機,因為他覺得人性不再,因此再也不能畫出人臉。而那些不斷出現的過往回憶,也讓那些恨過愛過的人如鬼魅般一個個出現。這是他個人私密的回憶漫遊,卻也是承認其對愛、政治和創作的幻滅。朗貝爾說,《一生》和《一家之魂》的劇本幾乎同時編寫,探討回憶和情感的同時,都同樣使用了鬼魂回返的形式,來闡釋愛的困難和告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