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人的那些事:談劇場創作與生活〉講座現場。(攝:臺北藝術節)

撰文|王健任


時間:2016.07.23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B2視聽室
主持人: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主講人:郭文泰(劇場導演,河床劇團藝術總監)
    周伶芝(劇場工作者,《歐洲聯結》戲劇顧問)

現代人藉由藝術定位自己在城市裡的生活經驗,而藝術節正是在現代化城市之下才得以誕生的產物,讓多元文化與不同的美學經驗擁有更多的交流空間。

這場講座邀請《歐洲聯結》的戲劇顧問、劇本翻譯者周伶芝,以及《停格》導演郭文泰,兩個作品,一個來自法國,一個產自臺灣,看似距離遙遠卻共同以「城市」為題,各自選擇了不同的切入視角,藉由戲劇這個載體,挖掘城市與劇場之間交會的多重可能性。


法國導演馬修‧華(Matthieu Roy)|同黨劇團

關於法國導演馬修.華(Matthieu Roy)

進入《歐洲聯結》之前,周伶芝先從導演馬修.華(Matthieu Roy) 談起。馬修曾經是法國劇場導演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學生,也曾擔任他的導演助理,在劇場美學方面,承襲了波默拉冷冽的燈光技巧,展現虛擬與現實之間迅速穿梭的手法;在創作意識上則重於探討跨國界、文化以及種族的法國在地社會議題。

2013年,馬修在亞維儂藝術節的示範作品《就連騎士都忘記了》(EVEN KNIGHTS GET FORGOTTEN)就充分展現了他的美學和議題關懷取向。劇中描述一個巴黎郊區的白人小女孩幻想變成黑人的故事,她最好的朋友是來自非洲的男孩,不同的膚色在她眼中彷彿聯結一片遙遠的大陸,充滿夢想與冒險精神,文本反映了巴黎郊區在種族和宗教信仰多重文化交疊的現象,


〈劇場人的那些事:談劇場創作與生活〉講座現場,藝術總監耿一偉暢談《歐洲聯結》合作緣起。(攝:臺北藝術節)

談《歐洲聯結》及其沉浸式美學

《歐洲聯結》以十個獨白串成,沒有對話,所有的句子都以「你」作為開頭,觀眾觀看演出必須戴上耳機,零距離的被迫聆聽這些獨白,使人親身感受到主角的瘋狂,也彷彿使觀眾變成第一人稱的角色參與其中。這樣的手法即為「沉浸式美學」,似夢、又極為貼近現實。

故事描述一名小小的國會助理,不斷向上爬,走進世界權力的核心,導演馬修認為整個世界的走向,都是透過院外政客、透過遊說來改變他人的決定,同時也改變了世界的走向。許多重要的事情其實在檯面下已經完成,議會大廳外、旅館走廊等不起眼之處,才是真正影響世界城市發展的空間。


〈劇場人的那些事:談劇場創作與生活〉講座現場,河床劇團郭文泰導演分享今作的演出作品《停格》。(攝:臺北藝術節)

意象劇場:反轉熟悉,什麼畫面你會記得一輩子?

河床劇場的劇場創作幾乎沒有語言、台詞甚至角色。團長郭文泰認為,現代人過度仰賴「語言」,對話的一來一往之際,個人思考的時間跟空間會逐漸變小、甚至單一。他希望透過不同的創作模式和劇場語言,創造腦袋無法直接反應、閱讀或解釋的意象,提供一個停頓的時空,讓觀眾可以藉此體會、享受當下。

以比利時畫家雷尼.馬格里(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作品《集體發明物》為例,畫裡海灘上躺了一隻美人魚,但不是我們熟悉的上半身人下半身魚,而是顛倒了過來,因此看這幅畫時你會感到困惑甚至不舒服,因為它反轉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郭文泰認為,劇場作品不是一些美麗的舞台或精心設計的台詞這類能夠被拆解、有明確意義的,要更像是一面鏡子,直接地反射出觀眾的內心,將意象植入腦海裡,成為生命中的一部份。


《停格》劇照|河床劇團

《停格》,女高中生眼中的臺北城

本次中山女中與河床劇團郭文泰導演合作《停格》,不僅延續河床一向擅長的意象劇場,也融入近年來臺北藝術節力推的紀錄劇場特質。如果生命可以慢下來、停下來,甚至「停格」成畫面,透過女高中生眼中所看見的城市會是什麼?

郭文泰說:「高中生對城市的認識都是透過父母或他人,這更顯現了臺灣教育的影響力。高中生這個階段很特別,他們正在選擇人生的起點,正在成為他們自己(It’s beginning the who they are),這個作品對他們的挑戰是,他們不能再用別人說什麼,而必須不斷思考『我』說什麼」

這群學生透過講述自己的故事和世界,不僅紀錄了自己眼中的城市,也重新創造了這個城市。

在多媒體的時代,故事可以透過很多種媒介去說,為什麼還需要劇場?周伶芝說,這是法國當代導演不斷在用劇場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今天所有劇場創作者都得問自己的。藝術節與城市密切相關,法國導演不斷的要離開城市中心進入郊區,說一個主流敘事不會說的故事,探討個體和集體結構的關係,從劇場的公共空間創造出私人的對話領域;郭文泰則從臺北城市中心的女高中生出發,從一個「正在成為我」的女孩眼中反射城市的樣貌,反射你自己,離開劇場曾經賴以為生的「語言」,讓他們用各種其他方式開始「說」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