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蔣公的面子》節目單
撰文|周慧玲(《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

撰文|周慧玲(《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
戲稱新版《蔣公的面子》(或稱3.0版)爲創世紀合作,因為兩岸交流二十載,大多停留在整個製作的跨海演出,間或有個別戲劇工作者受邀加入彼岸團隊者,若是整個創意團隊投入對方製作,那是少數,似此番導演和設計團隊加入另一個已經演出200場的製作,真真僅有了。如此團隊與團隊的合作,如果有機會開啓新的工作模式,關鍵在於怎樣順利磨合截然不同的工作文化而衍生的齟齬。因此在組成團隊上,「資深」成為重要考量,總要在專業技術之外,猶能從容應對齟齬,處理種種可預知或不可預知的工作文化銜接問題。2015年二月陸續進行了書面協商與數度漫長的國際視訊會議之後,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和臺北創作社劇團的合作協議底定,2015年3月31日我獨自飛往南京祿口機場,見到年輕英俊的製作人沈越,下榻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旁的騁望驪都小區,隨即開始為期七週的《蔣公的面子》新版導演工作。
也在那天,扮演卞從周的高仲瑋,大哉問道:「像卞從周這樣的人,當初怎麼就沒有跟著國民黨去臺灣呢?」「戰亂時節,南下北上,哪裡一定是自己決定的?何況當初去臺灣的,不見得都是支持誰;更多的出走,反而是因為不支持誰。」「聽您這樣說,我心裡舒坦了。」沒有追問哪句話讓他舒坦了。可他才放下,我卻上心了。究竟,我們是怎樣看待彼此的?我們還可以怎樣看待彼此?看待劇中人?
挖探每個角色的情感動機和性格關係,一切回到人的七情六慾的基本面,既是此次改版的基調,也是面對部份演員在排練當中還要出勤舊版巡迴演出、來回折衝於新舊記憶的拉鋸戰之際,必須堅持謹守的底線。所幸與我共事的演員們都是專業表演教師,他們在大學表演系任教多則九年,少則三年,兩百場演出也早已讓這群不在院團的另一種演員,積累了相當的表演能量與角色記憶,經得起排練場裡反覆的推敲、追問和錘鍊。
說是春暖花開,對南島的來客,2015年四月的南京,春寒猶自料峭。領受過紐約的風霜十載,竟然還是經不起所謂的倒春寒;連續數日十度以下低溫,與其瑟縮在陌生的地方,不如找一情感的庇護所。終於在第一個排練階段空檔中,南下杭州探友避寒去了。路途中,從小極為抗拒的父親南來避禍的記憶,不斷地騷擾獨身的心。挖探每個人每句話每個動作的因緣,何止是面對角色的態度?也是這個合作過程的相處之道吧。重返南京,必須不斷質問,探究每句聽的懂和聽不懂的人情事理。何論文人、知識份子?他們首先是人,不是符號。
二度赴南京,建騏、阿諾、致謙和紀錄片導演國豪同行。飛機誤點,半夜抵達,爲了配合隔天就要巡演舊版的演員行程,南京劇組從午夜十二點開始亢奮整排,爲同樣行程緊湊的臺北設計群呈現新版粗胎。隔天中午臺北劇組勘場後,建騏遂在住處佈置了一個行動工作室,帶著耳機,對著錄下的排練視頻,馬拉松地工作了十個小時,在隔日凌晨兩點完成十一段原創配樂。夙昔慣喜藉著音樂鋪陳時代,演繹人物心情。這次選擇了姚莉的〈大江東去〉,她旅居香港時候翻唱1954年美國同名電影插曲,流傳於大陸以外的整個華人世界。時代區隔,〈大江東去〉當然不是劇中人的音樂;場域區隔,它更不是南京劇組所曾聽聞的音樂。真正令人詫異的是,無論是姚莉這位當年紅遍上海的銀嗓子,或是金嗓子周璇在1941年主唱的〈鍾山春〉,南京劇組無論老少,竟無人聽聞。如果時代場域形塑了人物情感模式,那麽這個跨海合作便是從各自身上擷取殘餘的文化記憶,共同拼湊一個久已支離破碎的四十年代民國風景。《大江東去》低吟愛情,也像哀悼記憶隨著時間流逝。口琴伴著木魚,恰似唱盡了時任道回首當年的蒼涼。但不知,他的後代傳人,是否識得如此蒼涼?建騏的配樂,串接了不同的時代,連繫著不同的心情。
排練十二次以後,迎來了四月第一個驗收試演。以尚待發酵的半成品面世,總是令人不安。尤其忐忑的是夾在觀眾之間的審查人,究竟審查些什麼?中大同事戲稱我們是戒嚴世代,成長於監控的氛圍,但到底不曾經歷過作品審查,便抱著一樁人類學的田野態度,旁觀靜聽何與如。然而,文化隔絕終究整就了我們彼此迥異的生命態度。阿諾近年往返兩岸帶領臺灣劇場技術進駐大陸多次,心知肚明設備和工作文化的差異,例如,我們最掛心的不是這個改版如何在五月完成,而是更久的以後,這一切還有機緣繼續否?關於這齣所謂「知識份子關起門來調侃自己」的喜劇,在五月首演時,最終讓我染上了一層蒼涼的哀傷顏色。經歷那樣動盪的一代人,何需再被評斷?當我輩人還在尋找對待彼此的方式,何妨先去認識他們,感受他們的存在,體現他們的生命情境?不敢言同情,只是感慨,那樣的歷史,那樣際遇。
劇中三位中文系教授的尊容,方伊寫的真切,一回首,好幾位故人便在時間轉角處,儘管我一點都不喜歡他們。妙的是,透過排練,我和演員們重新再走一趟感同身受的旅程,盡力貼近他們在乖離的歷史情境裡的為難、尷尬和窘迫,我便愛上了周雨、趙超和高仲瑋身上的時任道、夏小山和卞從周。對於時太太,我寄望張萌回眸以還擊歷史對她的煙滅;認不清她,怎麼認清她的他們?演者無以控制看倌的感受,唯願與大家分享:這個戲,是我的,也不是我的;那段歷史,是你們的,也不是你們的。誰能坐自苦,齟齬在其中?違和處,或許就是我們轉身端詳彼此的地方。
謝謝臺北劇組願意肩擔這個複雜的任務。
謝謝南京劇組在工作期間對我的完全信任與萬分照拂。
謝謝進場的看倌,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覺得值了。
爲了因應演員們和我自己的教學行程,首日抵達遂展開八個小時的馬拉松排練。那天,迎面而來的不僅是南京團隊對於臺北團隊設計概念的提問,還有演員眼神裡透露出的迫切與好奇。我這樣單槍匹馬地到來,既凝視著他們,也被他們省視著。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創造和積累這趟跨海合作的意義:在密切地凝視彼此和挖探角色的同時,我們也在交換彼此的生命情調與生活態度。
也在那天,扮演卞從周的高仲瑋,大哉問道:「像卞從周這樣的人,當初怎麼就沒有跟著國民黨去臺灣呢?」「戰亂時節,南下北上,哪裡一定是自己決定的?何況當初去臺灣的,不見得都是支持誰;更多的出走,反而是因為不支持誰。」「聽您這樣說,我心裡舒坦了。」沒有追問哪句話讓他舒坦了。可他才放下,我卻上心了。究竟,我們是怎樣看待彼此的?我們還可以怎樣看待彼此?看待劇中人?
挖探每個角色的情感動機和性格關係,一切回到人的七情六慾的基本面,既是此次改版的基調,也是面對部份演員在排練當中還要出勤舊版巡迴演出、來回折衝於新舊記憶的拉鋸戰之際,必須堅持謹守的底線。所幸與我共事的演員們都是專業表演教師,他們在大學表演系任教多則九年,少則三年,兩百場演出也早已讓這群不在院團的另一種演員,積累了相當的表演能量與角色記憶,經得起排練場裡反覆的推敲、追問和錘鍊。
說是春暖花開,對南島的來客,2015年四月的南京,春寒猶自料峭。領受過紐約的風霜十載,竟然還是經不起所謂的倒春寒;連續數日十度以下低溫,與其瑟縮在陌生的地方,不如找一情感的庇護所。終於在第一個排練階段空檔中,南下杭州探友避寒去了。路途中,從小極為抗拒的父親南來避禍的記憶,不斷地騷擾獨身的心。挖探每個人每句話每個動作的因緣,何止是面對角色的態度?也是這個合作過程的相處之道吧。重返南京,必須不斷質問,探究每句聽的懂和聽不懂的人情事理。何論文人、知識份子?他們首先是人,不是符號。
二度赴南京,建騏、阿諾、致謙和紀錄片導演國豪同行。飛機誤點,半夜抵達,爲了配合隔天就要巡演舊版的演員行程,南京劇組從午夜十二點開始亢奮整排,爲同樣行程緊湊的臺北設計群呈現新版粗胎。隔天中午臺北劇組勘場後,建騏遂在住處佈置了一個行動工作室,帶著耳機,對著錄下的排練視頻,馬拉松地工作了十個小時,在隔日凌晨兩點完成十一段原創配樂。夙昔慣喜藉著音樂鋪陳時代,演繹人物心情。這次選擇了姚莉的〈大江東去〉,她旅居香港時候翻唱1954年美國同名電影插曲,流傳於大陸以外的整個華人世界。時代區隔,〈大江東去〉當然不是劇中人的音樂;場域區隔,它更不是南京劇組所曾聽聞的音樂。真正令人詫異的是,無論是姚莉這位當年紅遍上海的銀嗓子,或是金嗓子周璇在1941年主唱的〈鍾山春〉,南京劇組無論老少,竟無人聽聞。如果時代場域形塑了人物情感模式,那麽這個跨海合作便是從各自身上擷取殘餘的文化記憶,共同拼湊一個久已支離破碎的四十年代民國風景。《大江東去》低吟愛情,也像哀悼記憶隨著時間流逝。口琴伴著木魚,恰似唱盡了時任道回首當年的蒼涼。但不知,他的後代傳人,是否識得如此蒼涼?建騏的配樂,串接了不同的時代,連繫著不同的心情。
排練十二次以後,迎來了四月第一個驗收試演。以尚待發酵的半成品面世,總是令人不安。尤其忐忑的是夾在觀眾之間的審查人,究竟審查些什麼?中大同事戲稱我們是戒嚴世代,成長於監控的氛圍,但到底不曾經歷過作品審查,便抱著一樁人類學的田野態度,旁觀靜聽何與如。然而,文化隔絕終究整就了我們彼此迥異的生命態度。阿諾近年往返兩岸帶領臺灣劇場技術進駐大陸多次,心知肚明設備和工作文化的差異,例如,我們最掛心的不是這個改版如何在五月完成,而是更久的以後,這一切還有機緣繼續否?關於這齣所謂「知識份子關起門來調侃自己」的喜劇,在五月首演時,最終讓我染上了一層蒼涼的哀傷顏色。經歷那樣動盪的一代人,何需再被評斷?當我輩人還在尋找對待彼此的方式,何妨先去認識他們,感受他們的存在,體現他們的生命情境?不敢言同情,只是感慨,那樣的歷史,那樣際遇。
劇中三位中文系教授的尊容,方伊寫的真切,一回首,好幾位故人便在時間轉角處,儘管我一點都不喜歡他們。妙的是,透過排練,我和演員們重新再走一趟感同身受的旅程,盡力貼近他們在乖離的歷史情境裡的為難、尷尬和窘迫,我便愛上了周雨、趙超和高仲瑋身上的時任道、夏小山和卞從周。對於時太太,我寄望張萌回眸以還擊歷史對她的煙滅;認不清她,怎麼認清她的他們?演者無以控制看倌的感受,唯願與大家分享:這個戲,是我的,也不是我的;那段歷史,是你們的,也不是你們的。誰能坐自苦,齟齬在其中?違和處,或許就是我們轉身端詳彼此的地方。
謝謝臺北劇組願意肩擔這個複雜的任務。
謝謝南京劇組在工作期間對我的完全信任與萬分照拂。
謝謝進場的看倌,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覺得值了。
周慧玲 於臺北.光復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