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現場。(攝影:臺北藝術節)
撰文|王健任
主講人|Christine Umpfenbach(克莉絲汀娜.溫芬巴賀)
時間|2016/09/01~2016/09/08
呈現|2016/09/08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本次臺北藝術節與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合作,邀請德國劇場導演克莉絲汀娜.溫芬巴賀(Christine Umpfenbach)來台舉行「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工作坊採取事先提案報名制度,開放兩岸三地的藝術工作者報名參加。提案經過導演克莉絲汀娜的審核後一共選出12組人馬,於9/1(四)至9/7(三)期間密集培訓,並且於9/8(四)晚間進行成果發表。
「紀錄劇場」此一創作形式與一般戲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其必須經過大量的資料蒐集、田野調查累積大量創作素材,並特重選取素材的「真實性」,再經由創作者的重新揀選、拼貼過後置於舞台上進行呈現。「紀錄劇場」在於藝術手法、美學,乃至於題材方面皆無特定取向,依照不同創作者的個人習性,呈現出來的作品往往也大異其趣。以此次來台授課的克莉絲汀娜為例,她長期關注德國在地的種族移工議題,作品《十一號月台》便是在事件發生的實際場域演出,並且邀請當事人親臨現場對觀眾述說自己的真實故事。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現場。(攝影:臺北藝術節)
在工作坊舉辦的短短一週時間內,成員必須就自己報名時的提案計畫為基礎,密集地與克莉絲汀娜進行雙向溝通、討論,確認能夠被轉化於舞台上使用的素材。除此之外,克莉絲汀娜也在上課期間提供大量的「紀錄劇場」演出範例跟資料給學員參考,讓參與工作坊的成員對於這個在臺灣尚屬陌生的戲劇形式有著更進一步的認知。也因此,在繁重而緊密的事前準備工作下,成員們實際進行創作(編劇、排練、彩排)的時間約莫只有兩個工作天,簡直可以說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難度非凡。
即使要走到呈現的這一步並不容易,然而到了9/8(四)當天,所有參與工作坊的成員也都順利的做出五到十五分鐘不等的「紀錄劇場」作品,題材含括個人家族史的追溯、社會運動、時代變遷等等,其中更不乏成熟度相當高的作品,實是令人難以想像這僅是短時間之內所完成的創作,以下簡單敘明各組別的創作內容。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以及劇作家許正平兩人搭檔參與此次工作坊,兩人並非首次運用「紀錄劇場」此一形式進行創作。深植嘉義,追求藝術的常民化以及跟在地產生高度連結是阮劇團長期追求的目標,2015年臺北藝術節《家的妄想》便是兩人在嘉義當地進行長期田野、資料收集之後創作而成。對於許正平而言,「紀錄劇場」是一種令他重新思考時代、社會如何跟劇場產生連結的手法。課堂呈現作品《禁止使用》乃是以汪兆謙所提供的素材為主,許正平重新組織書寫而成,故事藉由籃球場的禁區對比汪兆謙小時候被禁止參與布袋戲社團的經驗,並與優良課外讀物《愛的教育》內容遙相呼應,對於臺灣傳統「讀書至上」的價值觀做出批判。汪兆謙試圖藉著本作向自己提出「如果當年沒有離開布袋戲社團,現在的自己是否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的大哉問,並且在戲的最後秀出自己與當年國小布袋戲社老師的女兒實際對話內容,肯定不同境遇的人們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每個人各自的人生都是最真實的經驗,無從取代。

來自香港的陳翊麒作品《外傭》以談論香港皇后廣場大量菲律賓外傭聚集為始,純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敘事,討論香港在地人對於大量外傭入住香港的看法。最初港人對於外傭往往抱持著不信任、甚至些許歧視,隨後透過對於訪談角色的扮演來同理其在香港所遭遇的困境。本作最有意思的莫過於陳翊麒在舞台上至始至終沒有使用實際的影像或聲音來呈現,而是純粹就自己的扮演來述說故事,對比訪談對象本人在雇主的觀看之下所說出的有利於雇主的一番言論,讓訪談內容的真實性更顯得曖昧不明,而這份「曖昧」也跟香港人與外傭之間的關係遙相呼應。

思樂樂教育劇場的成員李筆美以及蕭於勤兩人,以蟾蜍山居民為田野對象的《問事‧蟾蜍閣》討論的是關於「居住」的正當性。訪談對象葉媽媽年輕時是個從外地移入臺北,追求新生活的車掌小姐,而後與司機結婚,並從退伍軍人手中接過現居地的土地轉讓權,然而當年的轉讓權實際上並不合法,使得葉媽媽等居民都必須面臨居住了五十年的土地實際上並不屬於自己的窘境。同時,因為時代的生活觀念之故,他們那一代人對於房屋加蓋的習以為常,隨著孩子的成長,房子也得要相對應的擴建,沒有「違建」概念的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更是使得蟾蜍山的「居住正義」顯得更為錯綜複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