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伊蓮.雅各
母親、歌手和演員 一派優雅與自在
她是影迷心中永遠的「維若妮卡」,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鏡頭下,以靈巧的鄰家女孩氣質、精緻立體的五官和些許神秘的魅力攫獲你心。但這只是她的人生一段,原本就出身於劇場的她,不眷戀大銀幕,現在更享受音樂和劇...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

關於舞蹈與人生,她的《心之所向》
-林向秀X女人迷講座側寫
從四歲習舞一直到國立藝專,林向秀都是以芭蕾舞為主,直到專四那年,接觸到國外舞者帶來荷西.李蒙(Jos Limn)舞蹈技巧,她才發現舞蹈世界並非只有芭蕾舞。對李蒙舞蹈技巧深深著迷的她,甚至背著母親偷偷申...

我的存在.微故事─水象星座篇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特的狀態, 水象星座的你/妳,是什麼樣的存在狀態呢?

用喜劇態度顛覆劇場─專訪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
劇場是迷人的,走進劇場時常像走進一個新的世界、像翻開生命一頁扉頁、打開心的一扇窗。劇場不似電視電影能夠反覆咀嚼,劇場只能回味,每一次演出都是最後一次,每一個時空只凝結在當刻......

藝術總監耿一偉談2015臺北藝術節(下)
宛若《重慶森林》德國版展現高難度360度風扇般旋轉舞台、澳洲原住民的真實吟唱、爭議作品《蔣公的面子》從文革看人性......各種臺北藝術節的精彩節目,就讓藝術總監耿一偉一一分享。

我的存在.微故事─火象星座篇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特的狀態, 火象星座的你/妳,是什麼樣的存在狀態呢?

旅美編舞家 林向秀 無畏歸來回去 但尋心之所向
長期在「東」、「西」之間反覆往來,林向秀探尋的不是哪一種身體,而是「如水一般容納各種可能」。未來可能將工作焦點轉回亞洲的她,這次的演出,要讓大家看到她「準備好了」!

舞蹈 姚淑芬:十年。
她的舞蹈路,從五歲那年被送上娃娃車起,注定帶著流浪的意味。十五歲考藝專,沒有天生舞星的身段,腰不軟筋不開讓她吃足苦頭,她只能發狠勤練。習舞的第一個二十年結束,她決定捨棄自小學習的芭蕾,到NYU重...

舞蹈x新詩 舞出旅外的經歷與風景—許耀義
去年八月,許耀義退下舞者的身分,開始從事編舞及教學的工作。他回想起過去的艱辛與心境的轉變,臉上仍然掛著陽光的笑容。話語間,總能感受到他對於芭蕾十分地熱衷與執著,但也不時透露出他對未來的擔憂。心心...

【FLiPER MAG專欄】少年郎人ㄟ叨兜位去?
曾經,我也是那個離鄉背井,從彰化到臺北打拼的年輕人,但我想為我的家鄉做些努力,於是我展開一系列的田野調查,了解我的家鄉正在發生什麼事......

我的存在.微故事─土象星座篇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特的狀態,土象星座的你/妳,是什麼樣的存在狀態呢?

返樸的大地之聲:桑布伊
「我是桑布伊,我阿公、阿公的阿公也這個名字。以前的桑布伊會一直留到以後的桑布伊。」每個桑布伊都有自己的時代責任,而他則是讓全世界都能聽見臺灣原住民的音樂與文化的智慧。

對現代人而言是沒有家的
─「家的妄想」莊子攝影展
對我而言,要思考「生」的意義,就要先思考「死」,「家」真的是一種妄想,「家」並不存在,不要去妄想「家」,會過得比較好......

遠古的靈魂音韻:桑布伊
「我是桑布伊,我阿公、阿公的阿公也這個名字。以前的桑布伊會一直留到以後的桑布伊。」每個桑布伊都有自己的時代責任,而他則是讓全世界都能聽見臺灣原住民的音樂與文化的智慧......

藝術總監耿一偉談2015臺北藝術節(上)
秒殺的機器人劇場有什麼獨特魅力?坎城影后真的要來臺?巴士上的密室逃脫到底是什麼?各種臺北藝術節的精彩節目,就讓藝術總監耿一偉一一分享。

【FLiPER MAG專欄】蔣公請吃飯,吃的是什麼好菜?
臺灣是美食之島,絕對沒有人會懷疑,而臺灣美食類型之豐富,其實跟政治環境的更迭大有關係。臺南著名的鍋燒意麵,就源自日治時代的鍋燒烏龍;今日開遍大街小巷的牛肉麵,則是離鄉背景的榮民們迫於無奈的鄉愁之...

在影像面前:姚淑芬&何曉玫《蒼穹下、親愛的》
影像記憶的無意識,或許更是聯繫著《蒼穹下》、《親愛的》,或其他當代舞作中,更隱密的交會之所在。然而卻也同時在媒介的選擇下,鏡頭影像或紙上的光影,創造了兩齣風格、內在,迥異的作品。(李時雍)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下)
《蔣公的面子》的兩個創作意圖,一是回答錢學森的「臨終之問」,二是與「國家化」的戲劇對話。實際上,這兩個意圖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僅僅試圖回答錢學森之問,它就會與當下「國家化」的戲劇一樣,把自己降低到社會學...

我的存在.微故事-風象星座篇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特的狀態 風象星座的你/妳,是什麼樣的存在狀態呢?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中)
由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季峰老師設計的海報,把1943年的教授和1967年的教授做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紅色的太師椅和教授們瀟灑挺拔的姿態,一邊是疊放的條凳和教授們佝僂的身軀......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上)
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我和戲文專業三年級本科生溫方伊聯手創作了喜劇《蔣公的面子》獻給校慶。我用中文系的一個傳說,給溫方伊作為「學年論文」的命題。這個傳說是:1943年在重慶,蔣介石親任中央大學...

何曉玫:失去,是擁有的開始
你上一次開口說「親愛的」是什麼時候?「親愛的」是你心中的誰?若把這股情感具體化,又該如何呈現?編舞家何曉玫以震撼人心的現代舞表演《親愛的》,與群眾共同激盪出埋藏在心中,那既說不明白也看不透的,人...

舞蹈,讓我看見自己,看見世界:何曉玫
風衣與肢體的搭配、歪斜水平面、女舞者的上半身與男舞者下半身的怪異結合,何曉玫利用超現實的意象,創造舞台驚奇,表現出人深層潛意識裡情緒經驗的再現......

知識份子永恆的困境──《蔣公的面子》編劇訪談
以90後年輕編劇之姿,編寫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在校內演出三十餘場且場場爆滿後,更巡迴中國與北美演出造成轟動。

文本、表演、科技當機器人走進當代劇場
─清華大學講座側記
《三姊妹》在2013年演出結束,平田織佐(オリザ)將在今年準備《蛻變》。日本青年團劇團今年以《蛻變─人形機器人版》為主軸,談論「機器人」走進劇場後,思考「人的本質是什麼」,同時探討「機器人」走進...

他們,都在面對自己
─何曉玫《假裝》與林文中《空氣動力學》
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看似巧妙對應:女性與男性(何曉玫與林文中),感性與理性(《假裝》與《空氣動力學》)。不過創作深處,其實都是面對自己,一位呢喃脆弱卻假裝堅強,一位飛向自由但免不了墜落...

比悲劇還有力的笑
《蔣公的面子》堪稱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它所引發的每一次笑聲,都不是由撓癢癢式的簡單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帶來的。它的笑,是思考後的笑,是會心的笑,也是一種觀眾心靈與舞臺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後的笑。這...

一場世界級的演出,一場世界級的盛宴
這是一場會將你的情緒提升到極致,巧妙結合多媒體與音樂的各種特性,透過歌聲傳達土地的美好。這是一場世界級的演出,一場世界級的盛宴。

充滿力量的《歌之版圖》
黑臂章樂團作品《歌之版圖》只能以「充滿力量」形容。張力十足的音樂對話和故事,以11種不同的語言呈現,使得當地的原住民語不至於滅絕。更透過巨型投射,展現出原住民族群和索居處日常生活中的多元性。以上全數合...

【FLiPER MAG專欄】當機器人走進舞臺,成為演員時‧‧‧‧‧‧
有沒有想過,機器人是從什麼時候進入我們的生活?回到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就注定了機器取代人力的未來趨勢。而要說起對機器人的執著,日本絕對是第一把交椅,許多人童年時的第一本漫畫,就是哆啦 A 夢...

德意志劇院知名360度旋轉風車舞台 台灣看得到!
2度獲得「德國最佳劇院」的柏林德意志劇院初訪台,送上重量級劇作《失竊的時光》,將在一座360度旋轉的巨型風扇舞台上搬演荒謬人生。本劇由浮士德大獎導演安德烈.克里根堡(Andreas Kriegenbu...

《蔣公的面子》映照台灣時下學運
借古諷今的《蔣公的面子》透過文革時期,3位老教授在牛棚中的回憶,追溯1943年、蔣介石邀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中文系3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飯的軼聞,打造出支持政府(「五毛」)的卞從周、反政府(「公知」...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我們透過觀察人的方式改善科技,但我們同時也藉由科技來研究自身的行為模式,當定義與技術不斷快速地鋪陳換新究竟是要讓科技人性化,還是要讓人科技化?

陸神劇《蔣公的面子》 人性的照妖鏡
任何時代都有支持政府的「五毛」、反政府的「公知」,及不問政事的「打醬油」3類知識分子,大陸演出超過200場「神劇」《蔣公的面子》,8月7至9日首度現身臺北藝術節,全劇借用抗戰背景,宛若一面歷史、權力、...

德國新文本發展:從日常中挖掘悲劇 形式與內容層層呼應
英國新文本浪潮在德國劇場界亦引發深遠影響,由導演歐斯特麥耶大力推動的「新寫實主義」,為當代劇作家打造了舞台,強調關注「平凡生活的悲劇」,以與當下世界密切連結。知名劇作家如梅焰堡、希梅芬尼和洛兒等,共通...

蔣公的面子+澳洲原民歌聲 8月來台
蔣公請你吃飯,你去不去?這面子,你給不給?由中國大陸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編導的《蔣公的面子》,去年在上海演出時被禁止文宣,但在北京卻過關演出,這齣在對岸火紅和爭議不斷戲劇,今年將來台參加2015臺北藝...

耿一偉:藝術節不只是提供演出
藝術節的功能絕不只是提供演出,新的觀念與制度的分享、實踐,還有新的觀賞方式的引介,也都是必須達成的。

從東石出發 尋找家的妄想
嘉義阮劇團與《無米樂》、《牽阮的手》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與顏蘭權,將在今年臺北藝術節共同打造「紀錄劇場作品」《家的妄想》,從嘉義東石出發,透過在地視角,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和對家與故鄉的想望。

【FLiPER MAG專欄】人的存在狀態
「存在」是什麼?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看待「存在」這個議題?2015臺北藝術節,將用表演藝術與你一共探索「人的存在狀態」......

跨越地域的音樂旅程
─《歌之版圖》演出評論
黑臂章樂團集結了一群名聲響亮的原住民歌手、樂手、演員,藉著他們的音樂與舞台魅力,傳唱著來自澳洲原民文化的生活經驗與民族認同。《歌之版圖》於2009年墨爾本藝術節首演,娓娓唱出艾力克斯.萊特(邁爾斯.法...

打破常規,與日常來場特別的約會吧!
《星光時刻》的演出證明其細緻和詩意。在這一小時五分鐘的戲裡,透過魔術、雜技、物件劇場和音樂,傳達一種日常的詩意......

製造幻象的藝術
─《星光時刻》演出評論
「幻動」,正是劇團的名字,創立於2000年,帶著他們的行裝來到雷恩市的宏瑟黑藝文中心(Maison du Ronceray)落腳。結合滑稽古怪的趣味、操偶物件、音樂、魔術等等,調製成一獨特又多樣...

三個男人和一間客廳
─《星光時刻》演出評論
他們雜耍於馬戲藝術、默劇、爵士樂和戲劇之間,展現一種令人愉悅的天真。在《星光時刻》裡,幻動劇團的三位藝術家敢於表現一種絕妙的吹噓力道......

瓦解日常的規律法則
─幻動劇團的失常錯亂
原文刊載於《電報》(2007.11.21) 翻譯|周伶芝 週五晚上,幻動劇團為當地觀眾帶來一齣介於戲劇、音樂劇和馬戲之間的表演。 三個「零零散散」的人物,在台上面對一個佈景浮動、...

文化的難與有趣
─《混東西》演出評論
這樣文化想像與好奇,意外地也應和了下半場《混東西》的部份精神。討論東西文化異同難保不落入一些窠臼,《混東西》難得的卻是沒有落入形式上的重複和僵化的制式對比......

逐步構造出血肉
探班改版《蔣公的面子》劇組
改編版《蔣公的面子》從夏小山開始,關於1943年他們三個教授有無赴宴的事已經模糊,他想確認自己的記憶是否正確,而當記憶的盒子一旦打開,他們就將陷入時間的洪流無法自拔。這部劇的原導演呂效平稱,這次的劇作...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
專訪《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周慧玲
周慧玲導演作為臺灣創作社劇團的資深編導,以女性的視角為觀眾重新解讀了《蔣公的面子》。趁這次劇組排練的間隙,她坐到聚光燈旁的前排觀眾席上,向我們娓娓道來她與《蔣公的面子》劇組結緣的故事。

德國劇場在臺北
2006年國家劇院的「世界之窗」,將歐斯特麥耶執導作品帶來臺北,讓觀眾有機會看到當代德國劇場的現場表演。從此之後,台灣對德國劇場的關注,有了一個大躍進......

德國當代劇場美學──近年來最重要的發展趨勢
德國的劇場在過去二十多年裡所遭逢的轉變,我們或許能把這樣的過程比喻成,某個屋主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將自己的房產不斷擴建。在一個受到良好照料的花園裡,他原本已有一幢別墅,然而,在過往的歲月中,他卻不斷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