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立雄


挺拔的身子穿著深藍色羊絨大衣、橘色圍巾,頭髮的左右剃得精光,只留下頭上的頭髮,俐落的紮成一束往腦後放著,十足像是一位時尚界的名人,在臺灣,若非崑曲的觀眾,大概怎麼也想不到,眼前這位挺拔的男子竟是名身手不凡的崑劇演員-張軍。

從小在崑曲科班訓練與各類藝術的薰陶下,養就了張軍對美學的追求,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主演譚盾歌劇《馬可‧波羅》的他,2011年5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為「和平藝術家」,而梅花獎、白玉蘭獎這些肯定戲曲演員表現的榮譽,張軍更是一個都沒有錯失。

在崑曲危急存亡之秋時,崑曲傳習所培養出一批傳字輩藝人,而在這些藝人的教育下,有了現在的崑大班國寶級演員們,張軍就正好是這些崑大班熊貓們的學生。張軍跟隨著岳美緹、蔡正仁、周志剛等崑曲名家學習崑曲,因為相貌俊逸、嗓子又好,「小生」自然就像是特別為張軍所創造出的行當,翩翩氣質完全符合「崑曲王子」的美稱。



過去唱戲的人,大多是因為時代環境所影響,必須為了餬口而唱。張軍也侃侃而談,雖然在崑曲被救回來的時候,培養出那麼多的優秀演員,在時代變遷的影響下,崑曲面臨無人傳承的危機。「到了我們這代,就講小生好了,本來有十五個,但到了最後也只剩下兩、三個。現在中央給錢培育戲曲演員,還不見得有人想來唸。」張軍娓娓道來崑曲傳承的困難。到了當代,必須要有不同的路徑,讓崑曲傳下去。

「要怎麼讓當代人願意接觸崑曲」這是無論編劇、導演們,或是最核心的崑曲演員們都最最關心的事情。然而,為崑曲加上「電子樂器」創造當代感是張軍一直在努力的重點。不過,為什麼是從音樂開始?又為何要如此增加當代感?張軍從崑曲的發展還有特點開始談論他對崑曲音樂的想法。

「崑曲的重點就在它的『曲牌體』,還有咬字行腔上。」愛好流行元素的張軍,在談論崑曲時總沒忘記老師的教誨,創新之餘,還是不能忘記崑曲最重要的核心在「咬字」、「行腔」之中。「比起其他演唱性相對強烈的劇種,崑曲的載歌載舞到了當代,我覺得傳統的音樂是不夠的。」在當代劇場偌大的舞台上,僅僅靠著中國古典樂器的襯托,張軍認為是不夠具有渲染力的。

談到崑曲的起源與改良,張軍說出他認為崑曲音樂必須更進一步改良的原因。「明代曲家魏良輔就是知道崑曲的音樂還不夠,所以改良崑曲加上了彈撥樂器,伴奏渲染了舞台上的氛圍,也渲染了唱腔。」發現了音樂必須發展出更多的可能之後,張軍便找了流行音樂創作人彭程為他編曲創作,《玉簪記‧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牡丹亭‧尋夢》的【江兒水】,他們開始從這些著名且耳熟能詳的動人曲子,加入流行音樂的元素。



「音樂家們都是非常尊重傳統崑曲的,如果今天作出來的曲子,隨便一支曲子都能配著唱,那樣還特別、還符合規範嗎?」對於創新,張軍還是不忘崑曲的核心價值。「後來我要彭程幫我寫了幾首曲子,彭程本來很沒有信心,寫完交過來後,我一聽,真是好啊!」張軍興奮地眼睛亮了亮,加入了電子音樂之後的崑曲,意外地與原來的咬字行腔如此契合。

後來,張軍和音樂家彭程花了相當大的心血,陸陸續續製作了許多曲子,將崑曲加上了許多電子配器,「我常常在錄音間,一待就是凌晨兩、三點,作《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幾乎一整個禮拜都關在裏頭。」這些曲子被創作出來之後,張軍還為此開了一場「Kunplug水磨新調」演唱會,顧名思義就是崑曲加上電子樂器,使得唱腔變得現代。這場演唱會除了以往聽崑曲的觀眾,也吸引不少年輕人進場聽曲,連張軍的老師蔡正仁都進場聆聽學生的心血。

演出訊息
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演出時間:4/29-4/30 19:00 │ 5/1 14:00
演出場地:國家戲劇院
購票方式:兩廳院售票系統
主辦單位: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