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標籤查詢
共10筆符合文章,查看所有標籤 德國 文章
德國當代劇場美學──近年來最重要的發展趨勢
德國的劇場在過去二十多年裡所遭逢的轉變,我們或許能把這樣的過程比喻成,某個屋主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將自己的房產不斷擴建。在一個受到良好照料的花園裡,他原本已有一幢別墅,然而,在過往的歲月中,他卻不斷在自...
德國新文本發展:從日常中挖掘悲劇 形式與內容層層呼應
英國新文本浪潮在德國劇場界亦引發深遠影響,由導演歐斯特麥耶大力推動的「新寫實主義」,為當代劇作家打造了舞台,強調關注「平凡生活的悲劇」,以與當下世界密切連結。知名劇作家如梅焰堡、希梅芬尼和洛兒等,共通...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呈現實錄(下)
從各個呈現作品來看,「紀錄劇場」作為一種創作形式,重點在於引用的素材內容的「真實性」及「歷史感」。題材內容大至時代環境,小至個人成長經歷的探究皆可入題,端看創作者關注的面向為何。

戰爭從來沒有結束,它從街上轉移到人的腦袋裡了
南斯拉夫,這個對我們來說遙遠又陌生的名字,我們只知道它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內戰,但詭譎之處在於這場戰爭在結束之後就鮮少被討論,彷彿翻過了一頁,人們已經忘記傷痛勇敢向前了。但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結束,它只是從街...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呈現實錄(上)
「紀錄劇場」此一創作形式與一般戲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其必須經過大量的資料蒐集、田野調查累積大量創作素材,並特重選取素材的「真實性」,再經由創作者的重新揀選、拼貼過後置於舞台上進行呈現。「紀錄劇場」在於...

戰爭與衝突的陰性書寫:打造《共同境地》的女人們
聚焦於移民第二代的作品《共同境地》,在世界各地演出時,讓許多觀眾皆能對應到自身和土地的情境,深受撼動。而打造《共同境地》的關鍵人物,是三位有著相異背景與相同理念的女性:導演雅葉.洛能、戲劇顧問伊琳娜....

【評論】關於紀錄劇場Ⅰ:虛實辯證《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主講者Christine不曾直接定義紀錄劇場,因為紀錄劇場並非始於一種既定的劇場形式,而是因應時代的劇變而發展出的紛雜現象。工作坊也鮮少談論什麼「不是」紀錄劇場工作坊,因為...

德國劇場在臺北
2006年國家劇院的「世界之窗」,將歐斯特麥耶執導作品帶來臺北,讓觀眾有機會看到當代德國劇場的現場表演。從此之後,台灣對德國劇場的關注,有了一個大躍進......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

德意志劇院知名360度旋轉風車舞台 台灣看得到!
2度獲得「德國最佳劇院」的柏林德意志劇院初訪台,送上重量級劇作《失竊的時光》,將在一座360度旋轉的巨型風扇舞台上搬演荒謬人生。本劇由浮士德大獎導演安德烈.克里根堡(Andreas Kriegen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