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聯結》燈光設計Manu。(同黨劇團提供)
原文轉載於同黨劇團粉絲頁(2016.09.05)
文字|同黨劇團
《歐洲聯結》這齣戲有十場戲,一天大概完成一場粗排,今天開始進行第四場的排練。燈光設計Manu在排練初期把燈光架設完成之後便消失一陣子,今天上午,他又重新歸隊。我們把一至三場以國語走一次給他看後,他開始在法語版加進燈光效果。而舞台監督Christian一大早,在大家開會的時候,出其不意地拿出一大包可頌。大家樂翻,一邊喝咖啡,一邊享用著他的心意。
同時間下午四點的台灣,同黨劇團與臺北藝術節的工作人員正在開技術協調會議。跨國合作,挑戰度大增。譬如在台灣特製的觀眾席在首演後,會運至法國。而法國規定木製大道具必須經過防焰處理才能在劇場使用演出,安全法規似乎比台灣嚴謹許多。每每看到法國舞監Alban寫給台灣技術團隊無盡長度的英文email,總讓我異常頭大。
《歐洲聯結》這個劇作的中文翻譯版,會跟另外幾個法國當代劇本在九月由書林出版社出版。去年九月,臺北藝術節邀請馬修到台北舉辦導演工作坊時,就是以這個劇本的兩場戲做為學員練習。現在,終於看到他如何處理這個文本。馬修在導演這齣戲時,觀眾所看到的,也就是演員在舞台上所呈現畫面,並沒有跟著劇作家所寫的語言文字走,演員在排練時,台詞必須非常熟稔才能讓身體與大腦分開,否則極其容易造成錯亂。以第四場為例,劇本的台詞是關於「你」這位主人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但內心裡面,卻不斷想起因自己而受害的農人。演員排練時,必須呈現在宴會上,與朋友舉杯慶祝,開懷大笑,但嘴吧所講出的台詞卻是內在的夢靨。
在法文版,馬修先讓兩位台灣演員充當「你」在宴會上的客人,等飾演「你」的Brice習慣了之後,導演再讓兩位演員到舞台外面,純粹發出聲音而不現身,Brice一個人在場上,必須想像與其他演員仍在舞台互動。 接下來,音效設計Mathilde則必須要利用聲音的效果,讓觀眾從耳機感受到這兩個不在舞台上的角色。

第三場的排練。(同黨劇團提供)
今天燈光設計Manu加入以後,他跟著我們排一整天的戲,而從這齣戲開排自今,舞監。兩位排助,音效設計,音效設計助理,四名演員都是一天八小時的排練,服裝設計則在另外一個小房間處理服裝及製作服裝相關道具,也是在這個月全職工作。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於整個創作群來說,也許時間壓力比較大,劇團要花費的金錢更多,開排之前的準備必須更完善。卻似乎是個比較有趣的集體創作方式。

服裝助理協助翻模工作。(同黨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