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標籤查詢
共17筆符合文章,查看所有標籤 蔣公的面子 文章
寫作《蔣公的面子》(下)
時間總是更快消磨掉人記憶中醜惡的部分,更多留下美好。懷念過去,成了人的通病。我們喜歡懷想民國時期文人的風骨與瀟灑。在月影斑駁下吟誦古文,在清流碧波上泛舟拍曲,在古刹秋風中聯句品茗。遇見貴人不讓路,碰到...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下)
《蔣公的面子》的兩個創作意圖,一是回答錢學森的「臨終之問」,二是與「國家化」的戲劇對話。實際上,這兩個意圖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僅僅試圖回答錢學森之問,它就會與當下「國家化」的戲劇一樣,把自己降低到社會學...

知識份子永恆的困境──《蔣公的面子》編劇訪談
以90後年輕編劇之姿,編寫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在校內演出三十餘場且場場爆滿後,更巡迴中國與北美演出造成轟動。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中)
由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季峰老師設計的海報,把1943年的教授和1967年的教授做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紅色的太師椅和教授們瀟灑挺拔的姿態,一邊是疊放的條凳和教授們佝僂的身軀......

我們是怎樣看待彼此的? -《蔣公的面子》3.0改版排練隨筆
那天,迎面而來的不僅是南京團隊對於臺北團隊設計概念的提問,還有演員眼神裡透露出的迫切與好奇。我這樣單槍匹馬地到來,既凝視著他們,也被他們省視著。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創造和積累這趟跨海合作的意義:在密...

逐步構造出血肉 探班改版《蔣公的面子》劇組
改編版《蔣公的面子》從夏小山開始,關於1943年他們三個教授有無赴宴的事已經模糊,他想確認自己的記憶是否正確,而當記憶的盒子一旦打開,他們就將陷入時間的洪流無法自拔。這部劇的原導演呂效平稱,這次的劇作...

《蔣公的面子》映照台灣時下學運
借古諷今的《蔣公的面子》透過文革時期,3位老教授在牛棚中的回憶,追溯1943年、蔣介石邀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中文系3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飯的軼聞,打造出支持政府(「五毛」)的卞從周、反政府(「公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