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眾聲喧嘩,群眾的力量-側記《碎玻璃》排練
一群年輕舞者站在排練場上,音樂漸起,木琴清脆的敲打聲漸強,舞者一個個仰頭向上看,好像有什麼東西越來越近。忽然──舞者們開始在台上奔跑、聚集、分散;到了節奏的重拍處,一群舞者還必須在場上大大的撲跌,像極...

寫作《蔣公的面子》(下)
時間總是更快消磨掉人記憶中醜惡的部分,更多留下美好。懷念過去,成了人的通病。我們喜歡懷想民國時期文人的風骨與瀟灑。在月影斑駁下吟誦古文,在清流碧波上泛舟拍曲,在古刹秋風中聯句品茗。遇見貴人不讓路,碰到...

寫作《蔣公的面子》(上)
在寫這三個人物的時候,心裡只有模糊的形象。似乎我也隨著劇本的推進在一點一點瞭解他們。「劇終」後,重閱一遍,他們的形象才如在目前。知識份子都是有「傲氣」的,這種「傲氣」是落魄的士紳階層的遺影,是旁觀者的...

寫在《蔣公的面子》中山堂中正廳演出之前
最有趣的也許並不是這部喜劇本身,而是在它的幼稚、老舊、業餘和它所啟動劇場與票房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之間的巨大落差。這個落差讓我們自己也有些眩暈。

我們是怎樣看待彼此的?
-《蔣公的面子》3.0改版排練隨筆
那天,迎面而來的不僅是南京團隊對於臺北團隊設計概念的提問,還有演員眼神裡透露出的迫切與好奇。我這樣單槍匹馬地到來,既凝視著他們,也被他們省視著。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創造和積累這趟跨海合作的意義:在密...

歌聲就是他們的地圖!
─澳洲原住民用音樂找回家的路
在澳洲這片土地上,曾有一項法令,強制把白人和原住民生的混血小孩帶走。這些小孩被安置到孤兒院或是寄養家庭,他們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如今這些孩子長大了,他們用歌聲一步步尋根,找回家的記憶。

林向秀舞團《心之所向》
─我不要美麗,我要生命感
如果你在林向秀的舞作《心之所向》的《碎玻璃》這一段舞中,看到《太陽花學運》的影子,別驚訝,那是她想要營造的效果之一。「玻璃即使被打碎了,仍然具有致命的力量。」林向秀說:「這就是這支舞作取這個名字...

一場「詩意」的《雨季》-專訪楊景翔
滴滴答答的雨聲吵醒沉睡的人們,濕熱的天氣令人愁悶,這《雨季》從德國而來,在臺灣落下,這場「雨」究竟對台灣的觀眾有如何特殊的意義?讓我們一起聽聽楊景翔述說這場《雨季》的開始。

澳洲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
─一群有故事的歌者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澳洲黑臂章樂團的《歌之版圖》有「一見鍾情」的感覺,老實說我沒看過他們的表演,只從youtube影片看了他們的宣傳片,但聽到他們的歌,我就醉了。

機器人版《蛻變》 多了點溫暖
如果我們想要實現對於未來科技的想像,讓人們不再把機器人視為格格不入的非人,也讓小孩與老人不再覺得機器人可怕,也許第一步就是要做出能夠『感動人心』的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