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充滿力量的《歌之版圖》
黑臂章樂團作品《歌之版圖》只能以「充滿力量」形容。張力十足的音樂對話和故事,以11種不同的語言呈現,使得當地的原住民語不至於滅絕。更透過巨型投射,展現出原住民族群和索居處日常生活中的多元性。以上全數合...

【FLiPER MAG專欄】當機器人走進舞臺,成為演員時‧‧‧‧‧‧
有沒有想過,機器人是從什麼時候進入我們的生活?回到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就注定了機器取代人力的未來趨勢。而要說起對機器人的執著,日本絕對是第一把交椅,許多人童年時的第一本漫畫,就是哆啦 A 夢...

德意志劇院知名360度旋轉風車舞台 台灣看得到!
2度獲得「德國最佳劇院」的柏林德意志劇院初訪台,送上重量級劇作《失竊的時光》,將在一座360度旋轉的巨型風扇舞台上搬演荒謬人生。本劇由浮士德大獎導演安德烈.克里根堡(Andreas Kriegenbu...

《蔣公的面子》映照台灣時下學運
借古諷今的《蔣公的面子》透過文革時期,3位老教授在牛棚中的回憶,追溯1943年、蔣介石邀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中文系3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飯的軼聞,打造出支持政府(「五毛」)的卞從周、反政府(「公知」...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我們透過觀察人的方式改善科技,但我們同時也藉由科技來研究自身的行為模式,當定義與技術不斷快速地鋪陳換新究竟是要讓科技人性化,還是要讓人科技化?

陸神劇《蔣公的面子》 人性的照妖鏡
任何時代都有支持政府的「五毛」、反政府的「公知」,及不問政事的「打醬油」3類知識分子,大陸演出超過200場「神劇」《蔣公的面子》,8月7至9日首度現身臺北藝術節,全劇借用抗戰背景,宛若一面歷史、權力、...

德國新文本發展:從日常中挖掘悲劇 形式與內容層層呼應
英國新文本浪潮在德國劇場界亦引發深遠影響,由導演歐斯特麥耶大力推動的「新寫實主義」,為當代劇作家打造了舞台,強調關注「平凡生活的悲劇」,以與當下世界密切連結。知名劇作家如梅焰堡、希梅芬尼和洛兒等,共通...

蔣公的面子+澳洲原民歌聲 8月來台
蔣公請你吃飯,你去不去?這面子,你給不給?由中國大陸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編導的《蔣公的面子》,去年在上海演出時被禁止文宣,但在北京卻過關演出,這齣在對岸火紅和爭議不斷戲劇,今年將來台參加2015臺北藝...

耿一偉:藝術節不只是提供演出
藝術節的功能絕不只是提供演出,新的觀念與制度的分享、實踐,還有新的觀賞方式的引介,也都是必須達成的。

從東石出發 尋找家的妄想
嘉義阮劇團與《無米樂》、《牽阮的手》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與顏蘭權,將在今年臺北藝術節共同打造「紀錄劇場作品」《家的妄想》,從嘉義東石出發,透過在地視角,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和對家與故鄉的想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