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夯仔外ㄟ人愛看戲(2015.08.13)
撰文|賈亦珍
一方手帕,牽引出一樁樁的血案,這是我看《摩爾人的帕凡舞》這支舞作的主要印象。
《摩爾人的帕凡舞》是臺北藝術節林向秀《心之所向》中,五支舞碼之一,是美國三大舞蹈宗師之一的荷西.李蒙最知名、最經典,也是被翻演最多次的舞蹈作品。
美國三大舞蹈宗師中,台灣觀眾比較熟悉的是瑪莎.葛蘭姆,荷西.李蒙較少人注意,這次他的經典鉅作能來台灣,是很難得的機會。
荷西.李蒙的舞蹈是什麼樣的風格?「李蒙是畫家,不是舞蹈出身,所以他很重視空間,他的舞喜歡探討人性,他的舞有很多手勢。」林向秀說:「因為他的舞每個動作都必須是有意義的,有目的性的。」
「荷西.李蒙是個樂觀主義的人,卻喜歡做悲劇性的題材。」林向秀說:「他說喜歡能表達人性的題材,就像《奧塞羅》,講的就是人性裡的嫉妒及愛恨交織,造成的悲劇。」

《摩爾人的帕凡舞》就是參考《奧塞羅》編出來的舞作,四個人、一方手帕,在二十分鐘內上演了一齣大悲劇。
手帕原本只是個單純的禮物,但無心的掉落及有心的運用及挑撥,使它成為一個不祥之物,沾到它的人,最後都不得好死。
這方手帕在四個人之間輪轉,每當它出現時,舞台上的氣氛立即緊張起來,衝突也開始發生,而當它被收起來時,現場又是和樂一片,當然,是充滿了爾虞我詐的偽和樂。
「他(荷西.李蒙)並不是在演《奧塞羅》這個文本。」林向秀說:「他是用舞蹈傳達莎士比亞這個作品裡人性的嫉妒、過度的愛、謠言害人,這些人性陰暗及醜陋面,藉由這個舞蹈、這些肢體動作,讓大家看到。」而這就是這支舞能成為經典的原因。

至於《心之所向》另外四支舞碼,林向秀說:「都是講不同面向的飢渴之心。」這包括對文化差異,年輕人要改變社會、莎士比亞文本有關人性的貪婪,以及人與人間親愛,跟社會、時間、空間、環境都有不同的心的面向。
以《混東西二部曲》為例,就是一個探索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作品,「首部曲是2005年做的,那時講的是茶與咖啡,一個東方人酷愛喝咖啡,一個西方人不喝咖啡,卻愛喝茶。」林向秀說:「還有一個西方人,長了幅東方人的長相。」於是三個人在一張長條桌上跳上跳下,互相窺探彼此這種不合常理的文化差異。

「等我真正搬到美國住,更發現外國人對東方文化的嚮往。」林向秀說:「我就覺得我們可以把這東西(文化差異)更加以強調。」於是,《混東西二部曲》就誕生了。
「你可以看到我說英文,他說中文,互相糾正彼此的發音或語詞錯誤。」林向秀說:「這其實是用一個比較嘲諷的角度、不同思考的角度,探討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觀念,以及探討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接收度,跟我們本身文化有什麼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