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立雄


年輕人想說話,想找到自己的聲音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想說出自己的故事、表現自己,在自己所屬的場域中,成為最優秀、亮眼的那顆星星。這幾年,姚淑芬發現開始有想獨立創作的編舞者不斷竄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試圖用創作為自己發聲,展現自我的內心以及渴望。於是,她便開始思考,希望能夠讓年輕人有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姚淑芬說起過去補助資源鮮少的年代,總是歷歷在目,過去沒有立團就不能申請補助,讓多數想創作者的人,紛紛扛起一團之長的重擔,美其名叫團長或藝術總監,但其實是位大小事統包的總管。很多人在創作理念還未能付諸之前,就被現實的團務逼上梁山。年年都為了鮮少的資源競爭著,「比起我們以前,現在其實已經有非常多的創作平台了。」也因為理解過去的環境對於創作者而言是困難的,她便開始策劃,與年輕人們分享舞台,為年輕人創造機會。於是,從2007年的《歡迎光臨.永康藝族》開始,陸陸續續,到2014年開始的跨國合作計劃《驅動城市》RAM,為年輕的創作者開創了一個創作與彼此競爭的園地。

在《驅動城市》RAM的製作中,開始與日本、香港、韓國的年輕編舞家進行交流,也讓姚淑芬看見了一個有趣的東西,「我發現不管是日本也好,香港也好,這些地方的年輕人,只要有舞台,就會想站出來表現。」姚淑芬看見了年輕人的躊躇、迷惘,但也看見了年輕人勇往直前的精神。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姚淑芬(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姚淑芬和澳洲Fragment 31創辦人之一的萊莎.榭爾頓(Leisa Shelton)相識多年,在臺北藝術節的提議下,終於促成兩方多年的想法。在臺澳合作的《雙城交鋒》交流計畫中,三位舞者的初心都反映了姚淑芬眼中年輕人的模樣。過去身為一位專業舞團的舞者,李宗軒希望能夠藉由這段過程,將過去所學歸零,找尋到新的自己。世紀當代舞團的合作常客田孝慈,則希望在交流後翻轉自我,離開熟悉的環境,找尋新的可能。與其他兩者不同的專業背景,專精街舞的吳郁嫺,渴望從這次的跨國交流中重新思索,誠實面對自己對任何事物的喜與惡。

跨國合作,擁抱挑戰

李宗軒、田孝慈、吳郁嫺。一位是雲門的專業舞者;一位是經驗豐富且與劇場跨界合作的編舞家;一位是街舞舞者。三位經驗完全不同的舞者,究竟如何獲得評審的青睞?「這次我們刻意挑選編舞經驗不多的舞者。」姚淑芬說。除了編舞經驗相對少的創作者之外,特別挑選非舞蹈科班的吳郁嫺,評審們期待的肯定是一位跳街舞的女孩身上,可能迸發出與舞蹈科班出身的舞者不同的創造性和爆發力。

三位具有深厚舞蹈底子的臺灣舞者,在為期三週的駐村交流中,對於澳洲舞者的不同背景感到驚訝;而在觀看了澳洲舞者的演出後,更對「舞蹈表演」有了更不同的看法及體會。以舞蹈技巧來說,就不見得是這次即將來到臺灣的澳洲藝術家們的作品所關注的重點。


澳洲舞者彼得.佛雷澤(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相對於臺灣舞者,澳洲藝術家把更多的關注放在舞蹈的「創作概念」上。六十八歲的澳洲舞者彼得.佛雷澤(Peter Fraser)過去是名圖書館員,他的舞蹈背景紮根於對「身體」的理解,長期研究眼前所見的物件或思維,如何轉譯為「擬人化」的舞蹈演出。

梅蘭妮.藍(Melanie Lane)去年曾來過臺北藝術節演出,是《暗黑計劃》裡的舞者之一,她的創作選擇捨棄舞蹈技巧,著重思考人的身體與物件的關係。

最有趣的是娜塔莉.亞培(Natalie Abbott),她在澳洲Dance Massive演出中的無厘頭創意,令人好奇這次在臺灣,她又會帶來什麼出乎意料的表演。過去,她找了健身教練合作一支雙人舞蹈,內容是教練把娜塔莉當舉重啞鈴,不斷地舉起放下,並把作品錄影下來寄給阿諾.史瓦辛格,尋求共同演出。


澳洲舞者娜塔莉.亞培(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年輕的臺灣藝術家面對不同的學習背景與思考邏輯後,慢慢地也將澳洲藝術家的編舞概念揉進自己的創作之中,「我覺得澳洲藝術家的創作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李宗軒面對理念先行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在看他們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他們的東西比我們的要清楚很多。」田孝慈在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自己在創作中一直存在的問題,開始對自己提問。這是一個挑戰,但對這些年輕藝術家而言,更像是一道必須突破的牆,等著他們奮力一擊。

雙城交流,舞蹈與創作的換位思考

《雙城交鋒》是加了「半駐村」的交流概念,臺澳藝術家必須分別前往彼此的國家,進行交流、溝通。前後兩個階段間隔了五個月,姚淑芬特別期待兩邊的創作者在五個月後的表現,從第一階段的認識、萌芽,到第二階段的反芻與自我挑戰,在這期間創作者看見了彼此在創作的不同的理念。臺灣創作者起初仍著重於肢體形式的發展,但澳洲創作者早已摒棄舞蹈創作的框架,以概念先行的創作概念影響了臺灣藝術家的編舞習慣。

臺灣舞者李宗軒

李宗軒在他的作品《殼》中,對自己提出了身體是否能夠自主的疑問。「我在這次的作品用了一個遠端遙控的球,它可反映我的內心世界。」因為之前在澳洲時肩膀受傷的緣故,李宗軒因為手部動作受限,卻也開啟另一軌動作發展思路,改從手腳的肢體意識去發想,邀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技術總監林敏雄,發展和一顆球共舞的可能性,李宗軒和球彼此互動,像是他內、外在世界對自主權的互動或競爭。


臺灣舞者田孝慈(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田孝慈則有感於語言溝通的理解差異,以及個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在作品中,以中國共產黨的體操音樂作為背景,反覆的在舞台上做著誇張的穿、脫褲動作,她說,「體操音樂就是一種控制人民身體、思想很重要的工具。」她掌握了體操音樂的內在意義,試圖在創作中反映在交流中所面對的問題,企圖理解「一直在漂浮」的心境。


臺灣舞者吳郁嫺(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專精街舞的吳郁嫺也從理念出發,希望透過創作反映身體經驗對人的影響,「我們的身體經歷很多事情,有些人可能想要刻意隱藏,但其實仔細觀察,都還是能發現經驗仍影響著我們的身體。」一顆顆的蘋果從側臺滾來,吳郁嫺就得不斷撿食、藏匿,但蘋果始終會從衣服裡滾落出來,如她所說,像是藏不住的身體經驗。

在跨國製作中,臺灣藝術家從落地到萌芽,經歷了不同語言的溝通以及文化差異,這些仍是他們在交流中所面對的最大衝擊。「我們很容易因為語言的不同而產生誤會,或理解差異。」田孝慈說著在澳洲參與文化導覽的經驗,總掩不住面對當下的複雜情緒。在臺灣藝術家的交流創作後,澳洲藝術家也即將來到臺灣,除了臺灣藝術家的反芻與改變,姚淑芬更是期待澳洲藝術家的演出,到臺灣交流後是否長出更多有趣且與澳洲自身文化背景不同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