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立雄

人的心充斥著無限的期盼或渴望,無論是知識、愛情、友情甚至是親情。當人的心正因為某件事情不斷的躁動、不安著,你能夠清楚的知道,你的心正渴望前往哪個方向嗎?林向秀與sjDANCOco即將在臺北藝術節呈現的《心之所向》,結合了五支風格各異的舞碼,要帶領你我探索五顆「飢渴的心」。



混東西:對文化的探求  矛盾疑惑的心

到美國之後,有感於美國對於東方文化的推崇,林向秀重新思考,究竟自己的文化是什麼?「我在臺灣,幾乎沒走幾步路就看見國外知名連鎖咖啡廳,但我在國外,喝茶對於外國人來講竟然是件如此高雅的事,這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林向秀打從心底認為「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甚至覺得,臺灣人接受自己的文化不如接受西方文化來得更快、更多。

「怎麼樣在美國的創作環境,保有我自己的想法,保有我中華文化的背景,再融入美國的文化之中,讓他們知道我。」林向秀談著初到美國時,感受到的文化衝擊,也分享《混東西》的創作的緣由。以崑曲經典《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和美國的芭比娃娃兩者的角力做為開端;後來,林向秀以東方臉孔拿著美國連鎖咖啡店的杯子,與拿著東方茶杯的西方舞者Maria Basile爭相對觀眾說著「你嚐嚐,你嚐嚐!」呈現出東西交雜,弔詭衝突的文化抗爭,「這是混東西我想提出來的,我們文化的根,我們文化的價值在哪裡?我們自己又怎麼看待我們的價值。」



碎玻璃:對革命的渴望  年輕火熱的心

群體的拉扯、分裂、奔跑,舞者們在舞台上舉起有力的抗議手勢。九一一過後,美國年輕一代的反恐、反戰情緒高漲,林向秀看見這股不可輕忽的年輕力量,「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一旦集結起來,也足以對抗強權。年輕一代的力量,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但,不能只有美國有這種力量,台灣也應該要有。」

有感於太陽花學運中,年輕學子勇於挺身向前,抵抗政治強權的熱情與堅持,林向秀將《碎玻璃》帶回臺灣,並特別甄選了二十多名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年輕舞者,這些舞者當中有六名是素人舞者,徵選條件為曾參與社會運動,喜愛戲劇、舞蹈的年輕人。臺版《碎玻璃》的舞者們,雖然不像美國的資深舞者經驗豐富,但卻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生命力。林向秀希望能夠攜手帶著年輕一代的力量,在躁動不安的社會中找到前進的方向,並看見年輕人用著自己的力量,證明自己,也向上一個世代宣告,年輕世代即將成為一股嶄新,並足以改變社會的力量。



致命的探戈/和弦:對愛情的渴望  浪漫又危險的心

林向秀用兩支舞碼,呈現人類對愛情的渴望,一支既甜蜜又致命,一支從經典中看見了男女之間,因為猜忌懷疑而產生拉扯的複雜情感。

《致命的探戈》場景在一間小酒館,幾位男女聚在酒館,隨著節奏輕快的音樂輪流跳著探戈。跳舞的過程中,冷不防可以看見男女之間,舞步力度有著不同的變化或交鋒。隱藏在這支探戈之下的情感交鋒,就像是愛情,既是甜蜜柔軟,尖銳起來卻又如此致命。這支舞作由林向秀合作多年的戰友Maria Basile所編創,在《心之所向》的演出呈現中,挑選了最精華的片段呈現出男女情感的拉扯。

另一支舞作《和弦》,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馴悍記》,帶有向荷西‧李蒙致敬的意味。「世界上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改變,」林向秀有感於人心中的情感,容易因環境轉換,而產生游離、不定的狀態。當人面對未知而開始好奇、猜忌對方的想法,兩個人之間的信任便可能開始崩壞瓦解,甚至,在不滿足的狀態下,開始對欲望強烈地渴求,兩個人的關係不斷消磨,又或是彼此傷害。在這些情感的角力與推移之中,人們是否只能默默的躲進黑暗,面對自己無聲吶喊?



摩爾人的帕凡舞:脆弱人性的展現  複雜交錯的心

「《摩爾人的帕凡舞》The Moor’s Pavone是改編莎劇《奧賽羅》編成的舞,李蒙把整部劇作濃縮成四個角色、22分鐘,在這個舞蹈裡面四個舞者都拿過一只手帕,這是多麼巧妙的編排。」林向秀津津樂道,這個作品從莎士比亞的劇作《奧賽羅》中,取出Moor與他的妻子,以及Moor的旗官Iago和他的妻子,四個人藉由手帕的傳遞,展現出彼此間的信任、背叛。

這支舞蹈所關注的層面複雜,像是Iago與Moor之間,因友情而造成的恩仇,又或lago的妻子,渴望著Iago的愛,於是,她藉由獲取手帕來博取丈夫的歡心,四個角色都想著如何滿足自己的欲望,反映出人性的貪婪,甚至更複雜的面貌。穿著中世紀皇宮禮服,跳著優雅的宮廷舞蹈,實際上,卻是一場明爭暗鬥,諂媚構陷的過程,「短短22分鐘,完全沒有一點冷場。」林向秀充滿信心的說著。從文化的體悟到年輕力量的崛起的觀察,回頭再關注愛情、人性的複雜,《心之所向》所包羅的面向非常多元。

7年旅美的成果展,20年的演出之約

闊別臺灣舞壇7年的林向秀,這次帶來的5支經典舞作,都是她及合作夥伴在美國的重要編創作品,對她而言,就像是她旅美期間的成果展現。而這次的演出,林向秀也邀請了她的夥伴RaphaëlBoumaïla、Maria Basile、Robert Regala三位舞者來臺共同演出。

「這些美國舞者都跟我跳20年了!」林向秀分享著她與這些舞者們的緣份與默契,原來這三位舞者與林向秀有著不可抹滅的革命情感,為了荷西.李蒙50周年巡演活動,四人從20年前就在同一個舞團共事,當時都是舞團菜鳥的他們,如今都在美國舞壇佔有一席之地,「我們四個人當年第一次以舞者身份拿到支票,還一起照了一張相片,」回憶起往事,林向秀笑著說道。


林向秀與她的Dance family©林向秀舞團FB

林向秀的大學老師Gary Masters這次也將來臺進行創作對談。曾於20年前的兩廳院開幕來臺的他,對臺北計程車的「瘋狂」印象深刻,也常問林向秀:「妳什麼時候要帶我回臺北?」直到今年才應林向秀的邀請再度來臺,其實是為了實踐這份已經講了20年的承諾。在籌備的過程中,Gary Masters也曾提過取消來臺行程,以節省製作經費,但對林向秀而言,”I do everything all is for you, only for you.”林向秀這麼說著。

不管是三位同期舞者,或是大學老師,對林向秀而言都是她的Dance family,返臺演出對她而言是一種榮耀,而她想將這份榮耀與他們分享。更重要的是,林向秀也即將在舞台上親自呈現《和弦》、《混東西二部曲》、《摩爾人的帕凡舞》三支舞作。

「這幾個舞作裡面包含了渴望愛情、革命、文化價值探尋的疑問的心。」5個舞作分別詮釋了人在不同的角度、層面與時空中的心靈狀態,總合而言,是一顆不斷向外追索且「饑渴的心」,這也是這次的作品取名為《心之所向》Hungry Heart的原因。原本跳芭蕾舞的她,受了荷西‧李蒙以「人」為本的創作概念影響,創作也重排了許多作品,長久旅美的她難得將舞作帶回臺灣,希望將這些對人,乃至於對自身文化關懷能夠影響臺灣觀眾,給臺灣觀眾一個「心」的力量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