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close
Blogs

【FLiPER MAG專欄】當機器人走進舞臺,成為演員時‧‧‧‧‧‧

有沒有想過,機器人是從什麼時候進入我們的生活?回到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就注定了機器取代人力的未來趨勢。而要說起對機器人的執著,日本絕對是第一把交椅,許多人童年時的第一本漫畫,就是哆啦 A 夢...

Blogs

陸神劇《蔣公的面子》 人性的照妖鏡

任何時代都有支持政府的「五毛」、反政府的「公知」,及不問政事的「打醬油」3類知識分子,大陸演出超過200場「神劇」《蔣公的面子》,8月7至9日首度現身臺北藝術節,全劇借用抗戰背景,宛若一面歷史、權力、...

Blogs

3.5小時的戲劇旅途-《失竊的時光》

在每個人的故事之間,從對未來的幻想、或是臆想,從猜測間去躡手躡腳地活著,鋪造未來的人生,漠視了眼前自己身處的荒謬,360度的巨大旋轉風扇更替著不同的故事,卻又巧妙地將其揉雜成一團,每個人好似都為自己的...

Blogs

寫作《蔣公的面子》(下)

時間總是更快消磨掉人記憶中醜惡的部分,更多留下美好。懷念過去,成了人的通病。我們喜歡懷想民國時期文人的風骨與瀟灑。在月影斑駁下吟誦古文,在清流碧波上泛舟拍曲,在古刹秋風中聯句品茗。遇見貴人不讓路,碰到...

Blogs

文件、影像、表演 述說回家的想望 阮劇團《家的妄想》 紀錄劇場形式取材在地故事

在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的撮合下,長期在嘉義耕耘的阮劇團,與莊益增、顏蘭權合作,以「家的妄想」攝影計畫為題,探訪嘉義東石沿海一帶,藉紀錄劇場的形式,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

Blogs

比悲劇還有力的笑

《蔣公的面子》堪稱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它所引發的每一次笑聲,都不是由撓癢癢式的簡單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帶來的。它的笑,是思考後的笑,是會心的笑,也是一種觀眾心靈與舞臺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後的笑。這...

Blogs

我們看的是無人關注的地方-專訪阮劇團(上)

他們,是一群在臺北學戲劇的嘉義人,因為對嘉義這片土地的熱愛,希望把在臺北看見的藝文活動,帶進文化資源相對缺少的「嘉/家」,他們,是阮劇團。

Blogs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上)

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我和戲文專業三年級本科生溫方伊聯手創作了喜劇《蔣公的面子》獻給校慶。我用中文系的一個傳說,給溫方伊作為「學年論文」的命題。這個傳說是:1943年在重慶,蔣介石親任中央大學...

Blogs

知識份子永恆的困境──《蔣公的面子》編劇訪談

以90後年輕編劇之姿,編寫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在校內演出三十餘場且場場爆滿後,更巡迴中國與北美演出造成轟動。

Blogs

寫作《蔣公的面子》(上)

在寫這三個人物的時候,心裡只有模糊的形象。似乎我也隨著劇本的推進在一點一點瞭解他們。「劇終」後,重閱一遍,他們的形象才如在目前。知識份子都是有「傲氣」的,這種「傲氣」是落魄的士紳階層的遺影,是旁觀者的...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