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主視覺(陸惠方Loo Hui Phang 提供)

文字|王健任

即將於9月初演出的《異鄉》是一個跨領域、跨媒材的創作,同時結合了劇場及影像兩種形式,藝術家陸惠方及表演者楊宜霖,將以一中一法的說書人姿態站上舞台,與同步放映的影像進行對話。若要瞭解陸惠方為何選擇這種混搭的形式,則必須要先從作品的內容以及藝術家本人的身世說起。


陸惠方的曾祖父為十九世紀末廣州人,因生活貧困,決定搭船前往臺灣展開新生活,卻又不幸錯上開往香港的船,幾經輾轉落腳西貢。不久之後,陸惠方的祖父在寮國出生定居,父母也在寮國相識相戀進而結婚生下自己。1975年10月,寮國共產革命爆發,父母遂帶著年幼的自己,舉家逃亡法國接受政治庇護,從此長居法國,唸書、成長,最後變成一位藝術工作者,創作類型橫跨繪本、電影、劇場等。


《異鄉》劇照(陸惠方Loo Hui Phang 提供)

對於陸惠方來說,臺灣是一塊無緣的故鄉,她忍不住地想,「如果」當年曾祖父順利抵達臺灣,那自己將會長成什麼樣的人呢?在《異鄉》這個作品中,她便以「如果我是臺灣人」為題拍攝錄像,創造一個有如平行宇宙般的「另外一個現實」,並由現在的自己與影像中的「另外一個自己」進行對話,重新挖掘、定義自我。而這種對於現實的另外一種「幻想」也一直是她創作裡頭的重要元素。

為了讓影像中的另外一個真實更加可信,陸惠方與臺北藝術節合作,舉行為期三天的「如何成為臺灣人--建構文本工作坊」,廣邀長期居住在臺灣的人們參與,除了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編劇經驗跟方法以外,也藉此聽取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員們,那充滿各式各樣臺灣印象的生活背景、家族故事,並預計將部分內容融入《異鄉》當中。

工作坊的學員組成相當多元,包含戲劇顧問、劇場工作者、影像工作者、影視科系學生、獨立製作人等等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甚至還有一位自澳門來台留學的朋友,眾人懷抱著各式各樣的動機前來報名取經,每個習作的討論以及分享都十分精彩。


《如何成為臺灣人──文本建構工作坊》現場。

這三天的工作坊主要是以大量且持續的書寫練習所構成,每個練習主題不同,寫作時間30分鐘至1小時不等。之所以限制寫作時間,陸惠方說,這是因為只要時間拉長,創作者的思緒很容易就會飄散、無法集中進而失去自我,在有限時間的壓力之下反而更容易完成作品。第一天目標主要是讓成員在無框架限制的情況下自由創作,第二天著重在家族史以及自我認同,第三天則是讓學員嘗試各種比較實驗性質的創作。

第一個練習是要求學員選擇身上的一樣物件,為它書寫一段故事,形式手法內容不限,可以憑空杜撰,也可以試著描述該物件跟自己的關係,可以用自己的立場來寫,也可以從物件本身的角度出發。一個小時後進行寫作分享,有以筆記本作為第一人稱的獨白,反應作者自身書寫下字片語,無法成就故事的焦慮;也有透過一把岳父贈送的陽傘來闡述自己跟岳父一家人的關係;也有人用一首短詩,書寫一雙跟母親共穿的白鞋等等。這個練習讓學員透過文字展現自己跟物件的聯繫,進而自然地流露出跟親人(或自己)的親密感。

第二個練習則是要求學員進行15分鐘的超現實主義書寫創作,要求學員不要對於故事、情節甚至是文字結構做出任何預設,閉上眼睛數到十之後便開始動筆,也就是追求一種「自動書寫」的狀態。進行這個練習最佳的時間正是早上起床後馬上進行,讓寫作者在一種意識朦朧的狀態下創作。這是因為寫作往往是在意識的控制(有自覺)跟失控之間取得平衡之後的結果,透過這種方式讓潛意識裡的事物自然地流洩出來,往往也能夠讓自己感到驚喜。據稱,《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即是使用類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個練習讓寫作者有如巫師一般,放空自身成為意識流的容器,讓潛在意識的波浪自行閃現。

《異鄉》劇照(陸惠方Loo Hui Phang 提供)

兩個自由練習結束後,陸惠方開始談論「故事」的基本架構。知名神話學家喬瑟夫.坎伯在其著作《千面英雄》當中提到自古流傳以來的各種神話傳說,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展現,他分析全世界的神話史詩、故事之後,整理出具有普世性的結構,那也是能夠引起最大多數人共鳴跟吸引力的故事結構:故事可劃分為三段,開始、中段、結尾(坎伯的英雄旅程說法是,啟程、啟蒙、回歸)。開始,主角出現,點出他的行為動機以及需要追求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又同時會跟外在環境發生摩擦;中段,主角跟外在環境的障礙對立逐漸加劇,走向高潮,真正的戲劇性也會發生於此;結尾,是在戲劇性高潮結束之後,逐漸走向舒緩的過程,好的作品要避免過於唐突的結束。

所謂寫作的藝術,便是要創造懸疑、張力,還有最後揭露的驚奇感,並且將結構隱藏其中,不讓觀眾(讀者)輕易發覺。大衛.林區的電影便是有如將人引入迷宮之中,但其實還是有著相似的故事結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