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電效應》現場照。
文字|王健任
今年夏天臺北高溫記錄不斷刷新,生活在這個城市當中的每一個人,什麼事都不用做,光是呼吸就足以成為他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熱」。也正因為如此,冷氣似乎成為眾人生活在這塊灼熱大地的唯一救贖,偏偏在核四確定廢除不用之後,台電發電的運轉率便一直處在相當危險的臨界點。開冷氣還是不開冷氣?這還真是個大學問。
能源危機的年代,藝術創作有沒有可能對此帶來新的可能?今年臺北藝術節與英國數位未來藝術節合作,邀請英國藝術家凱莎.摩爾加(Kasia Molga)來台創作。凱莎.摩爾加是一位媒體藝術家,創作往往揉合藝術、科學,以及科技,致力於探索生活環境的各種視覺可能性。除了藝術家的身份之外,她同時也是位設計師以及環保主義者。她曾經創作過一件名為「人體感應器」(The Human Sensor)的作品,該作介於服裝跟科技裝置之間,白色、有稜有角的模樣,乍看似乎就像是八零年代科幻片才會出現的太空戰鬥服,模特兒們穿著它走在英國的街道上,伴隨著呼吸的節奏,服裝也發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藍色光芒。這個作品便是透過呼吸感應器,讓著裝者本身化為一個科技裝置,探討人(封閉系統)與世界(開放環境)之間原本目不可視的依存關係。

《正電效應》創作者-凱莎.摩爾加。
凱莎.摩爾加的作品「人體感應器」(The Human Sensor)。
凱莎.摩爾加今年二月來台取材,舉辦工作坊與臺灣的大學生近距離接觸,過程中她發現現代臺北的年輕人對於「電」似乎有著超乎尋常的需求,除了上述提到的冷氣之外,他們更需要的其實是行動電源,藉以滿足那有如成癮一般的手機依存症。此外,她也應邀前去參訪工研院,並得知工研院現在正在研發一種以心跳脈搏作為發電的新技術。前者是走在路上就不停的消耗能源,後者是只要心臟有在跳就得以製造能源,相互衝突的這兩件事給她帶來靈感,使得她得以完成此次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的作品《正電效應》(Positively Charged)。

《正電效應》現場照,圖為現場的互動裝置。
進入《正電效應》的展場空間或許會讓怕黑的人感到恐慌,雖然不至於說是伸手不見五指,但主要的光源就只有映照在一面牆上的投影而已。投影的影像也讓人一時之間摸不著頭緒,上方有幾個意義不明的數字不停跳動著,並且有個波形圖樣佔據畫面正中央。但隨著眼睛熟悉了黑暗之後,會發現展場內擺設有九個互動裝置,白色的展台上頭有個金屬色的左手掌印,右側則附有一組曲柄,當觀者將手擺上平台並轉動曲柄時,會有一道綠色的光從平台傳送至展場的另外一面牆上,並逐漸化為螺旋狀的炫目的圖形。當九台裝置同步啟動的時候,一個巨大、以綠光架構而成的城市便躍然於牆上。這正是藝術家的意圖所在,每個觀眾都自成一個發電體,當集合眾人之力,便可以驅動一整個城市。每個使用者的脈搏會被裝置記錄下來即時投影至牆上(這便是方才提到意義不明的數字由來),並且化為數位波狀圖形,並透過計算得出支持一個城市需要耗費多少能量、使用者又藉著機器創造了多少能量。

《正電效應》現場照。
有意思的是,曲柄的轉動速度並非越快越好,當轉動速度過快時,裝置裡的電源轉換器會過熱,你所負責的城市區域便會開始閃爍不定,直到完全消失為止,或許這便是藝術家透過這樣的互動裝置所提出來的一個大哉問:所謂的「環保」,真的只是一味的創作跟節省就好了嗎?或許當創造跟消耗得以達到一個完美平衡,不濫用、不過度消耗,才是我們每一個都市人所應該要學習的終極課題。
停止轉動曲柄之後,牆上的城市還會悄悄地維持一小段時間,接著開始閃爍、然後展間再度回歸黑暗。我不禁想起自家那台在這個月工作的相當認真的冷氣,如果我需要藉著勞力付出才能打開電源開關的話,我還會像現在這樣肆無忌憚的享受涼爽嗎?還是會對於發電大不易心懷感激呢?又如果用「愛」就可以發電的話,我家的冷氣真的會比較容易啟動嗎?還是我的「愛」根本無足輕重,連個小開關都叫不動呢?我真的不是很確定,但起碼家裡有這個裝置的話,夏天過後,我的手臂應該會變得稍微結實一點,也算得上是相當正面的效應(Positively Charged)了。
展覽《正電效應》
時間:8月7日至9月3日 10:00-18:00(除開展日8/7外,每周一為休館日)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士林區福華路180號,捷運芝山站2號出口,步行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