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哈姆雷特》劇照(英國文化協會提供)|Jonathan Keenan
撰文|林立雄
時間:2016.07.09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B2視聽室
講者:梁文菁(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秘書長)
羅珮嘉(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主持人:莊增榮(臺北藝術節行銷經理)
哈姆雷特(Hamlet)是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又是誰?大概很多人都聽過,或許有些人對此一無所知。不過,很多人應該沒想過,就算不知道莎士比亞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卻可能已經從童話故事、兒童繪本中,讀過從莎士比亞劇本改編而來的作品。今年,配合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系列活動,臺北藝術節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推出劇場實錄電影《哈姆雷特》播映活動。不過,這齣由英國曼徹斯特皇家交易劇院製作的劇場電影《哈姆雷特》,或許會打破很多莎劇迷對「哈姆雷特」的想像。
哈姆雷特在莎翁的筆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男性,由男演員擔任主演早已無庸置疑。但是,在這次的作品中,哈姆雷特一角竟是由女演員瑪克辛‧皮克(Maxine Peake)主演, 然而,她並非第一位飾演哈姆雷特的女演員。在談論女性演出哈姆雷特之前,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秘書長梁文菁先從20世紀後演出哈姆雷特時的人物形塑談起。從她呈現《哈姆雷特》中所有人物的台詞比例可看出,哈姆雷特在劇中說話頻率遠高於其他莎劇主角,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在劇中所佔的台詞比例竟然有38%,而台詞第二多的柯勞迪也僅佔有14%。

〈哈姆雷特,你的名字叫女人?!〉講座現場照,講者梁文菁介紹哈姆雷特的各種形象。(攝:臺北藝術節)
哈姆雷特的多話、猶豫、憂鬱,幾乎成了所有演員們在揣摩人物時所著重的重點。梁文菁接著和大家分享英國衛報刊登幾張飾演哈姆雷特演員的劇照,從1936年的約翰.吉爾古德(John Gielgud)、1948年的勞倫斯.奧利佛(Lawrance Oliver)到2000年的西蒙.羅素.比爾(Simon Russell Beale)等人對哈姆雷特的形塑,幾乎是一貫的憂鬱王子風格,不過在2004年之後有班.維蕭(Ben Whishaw)、大衛.田納德(David Tennant)、強納森.史林格(Jonathan Slinger),找到了哈姆雷特不同的樣貌,頑皮,甚至是滑稽、諧謔的喜劇性格。
「為何哈姆雷特不能是喜劇的、滑稽的,甚至說,哈姆雷特這麼重要的角色只給男人演是公平的嗎?」梁文菁提出了很多人可能都有的疑問。不過她解釋,在英國伊莉莎白時期只有男性才能登台演出,直到17世紀後半才開始有女演員的出現,但,當時的女性演員飾演哈姆雷特仍舊在女性「扮演男性」的狀況。一直到1979年由Frances de la Tour主演的《哈姆雷特》和2000年在英國倫敦演出的《哈姆雷特》,才真正有「女性」哈姆雷特的出現。從1979年一直到2015年瑪克辛.皮克所飾演的哈姆雷特,與過去扮演者有著相當大的不同,看似女同性戀者,有著酷酷短髮,身著襯衫、西裝褲,「到底她是以女生身分演哈姆雷特?還是演女性的哈姆雷特?或許大家可以在觀看電影的時候仔細觀察。」梁文菁留下了一個伏筆,不願事先破梗。
不過,女性演員的出現,以及男、女演員的演出狀況的不平等,究竟是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女性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循著梁文菁的演出史回顧,進一步從哈姆雷特反串史以及莎士比亞評論史的角度,深入女性飾演哈姆雷特的歷史。羅珮嘉接續著梁文菁的話題,「在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演出,只能由男性演員演出,甚至只要是女性都是由男童來飾演。這本質上是不是對女性歧視?或者,這些女性人物是不是本來就是針對男童所寫出來的角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