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大塊文化的絕對非官方部落格
集小說家、詩人、導演、歌手才華於一身的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是繼卡繆之後,唯一一個將法國文學重新放到世界地圖上的作家, 更在2010年榮獲法國文學最高殊榮「龔固爾文學獎」。
但關於韋勒貝克,你還應該要知道更多.....
- 他當今法國文壇最炙手可熱的作家,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
- 六歲之後被父母丟給爺爺奶奶撫養,這段孤獨的童年時光也強烈地反映在他後來創作的小說中。
- 曾經進入法國國會擔任行政秘書的工作,但是卻因為痛恨自己的工作內容而請長假,從此一去不回。
- 自始開始創作,第一本文集發行英文版時,史蒂芬.金特別為他跨刀寫推薦序。
- 第二本小說《無愛繁殖(Les particules elementaires)》,嘲諷六八學運份子衰老的悲哀。並翻拍成電影(Elementary Particles台譯:動情激素),該片於2006年柏林影展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 發行過三張個人專輯。
- 榮獲2005年法國文學同盟獎的第四本小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e d’une ile)》,韋勒貝克自己當起導演,將其改編成電影,男主角找來在《鋼琴教師(La pianiste)》中表現亮眼的Benoît Magimel。
- 兩度擦肩而過的龔固爾文學獎,終於在2010年以新作《誰殺了韋勒貝克》榮獲此法國文學最高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