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境地》劇照|Thomas Aurin


當我們以為「歷史」離我們很遠時,歷史正活生生在我們生活中上演。《共同境地》就是這樣的一齣作品。那些劇場內回溯的、紀錄的、呈現的所謂的歷史,其實也不過是二十年前的事,而曾經在地理課本上出現的國家「南斯拉夫」,卻在短短二十年間成為歷史名詞,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故事要從1991年的南斯拉夫內戰說起,但《共同境地》的導演雅葉.洛能(Yael Ronen)可沒打算幫大家上歷史課。她帶著一群前南斯拉夫的演員重返舊地,展開一趟尋根的旅程,來自共同的土地,有著共通的記憶,這群原來互不相識的演員們藉由這趟旅程,將《共同境地》一片片的建構出來。

「如果柏林的傷口是新的,《共同境地》所揭露的那些瘡疤則仍在淌血。劇團拜訪波士尼亞時,他們遇到的人們對於談論二十年前發生的事,感到很掙扎。正如一位塞拉耶佛居民所述,戰爭從來沒有真正結束過。它一直還在人們的心裡,如同毒藥般無藥可解。」──凱薩琳.洛芙(Catherine Love),Exeunt Magazine


《共同境地》劇照|Thomas Aurin

也許將整場演出分為上半場與下半場,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演員們快速地輪流說出90年代的關鍵頭條,搭配著投影螢幕撥放著新聞畫面,塞拉耶佛的圍城攻擊就這麼掩埋在眾多新聞事件中。那是我們印象中的90年代,卻不是南斯拉夫的90年代。

下半場開始,演員們開始回顧這趟旅程,他們找回了什麼?西洋流行金曲停了,接下來唱的是南斯拉夫的歌謠,演員們開始講他們與南斯拉夫的故事,其中還包含了極其殘酷的連結──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後代,竟在這個舞台相遇。

當我們以為這齣戲的超展開,會帶來灑狗血的激情演出時,兩位演員卻以相互擁抱做為舞台上的結局。《共同境地》帶給演員挑戰,也挑戰了舞臺下的觀賞者,這齣戲用嚴肅的立場與態度去製作,卻從未不准觀眾笑,相反的,導演與演員以黑色幽默的趣味,帶領我們敞開心胸,同時自我反思。

「看著他們謝幕是一種幸福,就像過去的一百一十分鐘裡,目光能跟隨著他們也是一種幸福:這晚的演出是劇場也是團體心理治療,很棒的一場演出。」──托比亞斯.貝克(Tobias Becker),SPIEGEL-ONLINE

歷史的真相也許存在著許多不堪,活在歷史之中的我們卻可以選擇去理解、認同或原諒,《共同境地》的創作與演出正視南斯拉夫的傷口,看似在演員的傷口上灑鹽,又何嚐不是一種治療?近兩個小時的作品,不只有視覺與聽覺上的精彩演出,也用最真實的人生故事與情感,深深撼動你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