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立雄
起初,張軍邀請蔡正仁聽「Kunplug水磨新調」時,心裡是相當忐忑,「我跟蔡正仁老師說:『我、還有音樂家這十多個人,低著頭等著被你罵。』因為這個方式是全新的。」他戰戰兢兢的唱完之後,雖然台下觀眾歡聲雷動,但他始終擔心老師聆聽後的反應,結果蔡正仁老師到後台竟是告訴張軍,「馬上要崑劇節了,我覺得你要去崑劇節,唱給崑曲界的大家聽什麼叫做唱。」
在演唱上堅持傳統,並博得老師的青睞,對張軍來說是相當大的鼓舞,也讓他鬆了一口氣。從上海崑劇團起步,到後來創辦了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張軍一步步開始推動崑曲的當代化,除了和編曲家不斷創作出以電子音樂襯托崑曲唱腔的新曲子之外,這些日子的累積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鋪墊。過去他曾創作過園林版《牡丹亭》,讓崑曲從博物館走到觀眾眼前,演出過程完全不加麥克風,除了讓觀眾能夠藉著美麗的園林體會曲境,也讓觀眾在近距離接觸中,了解什麼是最原汁原味的崑曲。
後來,張軍看見了羅周所寫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曲牌聯套、曲辭典雅,劇本一出崑曲界也相當震驚,但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劇本沒辦法演,除了太過龐大之外,要匯聚一流演員同台也相當困難。不過張軍還是做了,雖然做了,也並非一蹴可及。

「光音樂、唱腔的部份我們就搞了好久。劇本裡面雖然聯套,但有些曲牌是古譜裡沒有的,我只能告訴編腔孫建安,盡量往古譜去走。」對一部全新的創作,張軍仍嚴謹要求。「我們用類似製作音樂劇的方式工作。」作曲家、導演等人,一起進劇場工作、討論,張軍說,在排練前小平導演要求彭程把開場曲子寫出來,不過,小平導演把第一場的音樂聽完後卻說,「這樣我沒辦法排戲了。」
因為編曲的情緒渲染,完全左右了導演的情感,後來張軍說,小平導演用了「37、55、73」的原則,也就是循序漸進的使用新音樂。雖然,最後沒有全盤的使用新音樂,但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加入流行音樂,不在一開場就打破古典的意蘊,慢慢疊加至最後一曲琴歌〈春江花月夜〉,古典樂和流行樂的交融讓劇情達到最後的高潮,也讓在場所有觀眾濕了眼眶。
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相當適合張軍。《春江花月夜》創作初期找尋演員時,張軍想著曾經和誰合作過、願意嘗試,北方崑曲劇院的當家花旦魏春榮、上海京劇院的名旦史依弘、江蘇省崑劇院院長李鴻良等人,都和張軍有過密切合作,他用《春江花月夜》的故事說動了他們,義不容辭地答應演出;而與張軍私交甚好的上海京劇院名老生關棟天,則與張軍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某日,關棟天問了張軍何時幫他排一齣戲,不過關棟天的演出行程滿檔,張軍以為關棟天只是開玩笑,沒想到日後關棟天竟二度詢問此事,張軍那時跟關棟天說,「關大哥,我們這戲有個角色叫張旭,不過他就只有頭尾兩場戲,怎麼好意思要關大哥來演呢?」不過關棟天卻意外地說,「好,我就演張旭!」讓張軍受寵若驚。
精銳盡出後,對於新戲的創作、古典與當代的揉合,張軍相當有把握,而張軍也說,這些製作群、演員夥伴們都是先溝通過,且意趣相投才有辦法聚在一起完成這些事情。「這些人每位都是很好的夥伴。」張軍笑著說。
《春江花月夜》的演出,除了展現張軍的當代美學與堅持傳統,對於和張軍一樣愛好「崑曲」、愛好「傳統」的人而言,或許從這次的合作中也有了不同的開始;堅持傳統,卻能夠重新塑造屬於當代的崑曲,這個開始,在「將崑曲帶到當代觀眾面前為志業」的路上,將是最好的夥伴。
演出訊息
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演出時間:4/29-4/30 19:00 │ 5/1 14:00
演出場地:國家戲劇院
購票方式:兩廳院售票系統
主辦單位: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