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標籤查詢
共11筆符合文章,查看所有標籤 呂效平 文章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 專訪《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周慧玲
周慧玲導演作為臺灣創作社劇團的資深編導,以女性的視角為觀眾重新解讀了《蔣公的面子》。趁這次劇組排練的間隙,她坐到聚光燈旁的前排觀眾席上,向我們娓娓道來她與《蔣公的面子》劇組結緣的故事。

陸神劇《蔣公的面子》 人性的照妖鏡
任何時代都有支持政府的「五毛」、反政府的「公知」,及不問政事的「打醬油」3類知識分子,大陸演出超過200場「神劇」《蔣公的面子》,8月7至9日首度現身臺北藝術節,全劇借用抗戰背景,宛若一面歷史、權力、...

《蔣公的面子》映照台灣時下學運
借古諷今的《蔣公的面子》透過文革時期,3位老教授在牛棚中的回憶,追溯1943年、蔣介石邀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中文系3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飯的軼聞,打造出支持政府(「五毛」)的卞從周、反政府(「公知」...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下)
《蔣公的面子》的兩個創作意圖,一是回答錢學森的「臨終之問」,二是與「國家化」的戲劇對話。實際上,這兩個意圖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僅僅試圖回答錢學森之問,它就會與當下「國家化」的戲劇一樣,把自己降低到社會學...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上)
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我和戲文專業三年級本科生溫方伊聯手創作了喜劇《蔣公的面子》獻給校慶。我用中文系的一個傳說,給溫方伊作為「學年論文」的命題。這個傳說是:1943年在重慶,蔣介石親任中央大學...

寫在《蔣公的面子》中山堂中正廳演出之前
最有趣的也許並不是這部喜劇本身,而是在它的幼稚、老舊、業餘和它所啟動劇場與票房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之間的巨大落差。這個落差讓我們自己也有些眩暈。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中)
由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季峰老師設計的海報,把1943年的教授和1967年的教授做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紅色的太師椅和教授們瀟灑挺拔的姿態,一邊是疊放的條凳和教授們佝僂的身軀......

知識份子永恆的困境──《蔣公的面子》編劇訪談
以90後年輕編劇之姿,編寫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在校內演出三十餘場且場場爆滿後,更巡迴中國與北美演出造成轟動。

比悲劇還有力的笑
《蔣公的面子》堪稱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它所引發的每一次笑聲,都不是由撓癢癢式的簡單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帶來的。它的笑,是思考後的笑,是會心的笑,也是一種觀眾心靈與舞臺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後的笑。這...

寫作《蔣公的面子》(上)
在寫這三個人物的時候,心裡只有模糊的形象。似乎我也隨著劇本的推進在一點一點瞭解他們。「劇終」後,重閱一遍,他們的形象才如在目前。知識份子都是有「傲氣」的,這種「傲氣」是落魄的士紳階層的遺影,是旁觀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