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close

節目分類

戲劇

日期

2015/08/06 (四) 19:30 

2015/08/07 (五) 19:30 

2015/08/08 (六) 19:30 

2015/08/09 (日) 14:30 

演出時間長度

90分鐘,無中場休息

票價

1000元

附註

法語演出,中文字幕。

演前導讀
演後座談
購票去 人變機器人 卡夫卡經典再進化
臺北藝術節秒殺系列作 搶票預備!

曾以《三姊妹》轟動2013臺北藝術節的「人形機器人劇場」又來了!由《紅色情深》、《雙面薇若妮卡》坎城影后伊蓮.雅各與機器人領銜演出的《蛻變》,猶如卡夫卡經典小說的21世紀進化版,主角葛雷戈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機器人!終日躺在床上、無法工作的葛雷戈,到底該被視為人類還是機器人?他的家人會不會如原版《蛻變》般,從關心呵護到最後冷酷抹滅他的存在?日本重量級劇場導演平田織佐(オリザ)再度出手,借機器人之口提出大哉問:「人的本質是什麼?」

延伸活動

專題講座

主題 從演劇看世界
時間 08/09(週日) 16:30-18:00
場地 水源劇場
講者平田織佐(オリザ)/日本青年團劇團團長、導演

專題講座(信義學堂)

主題 未來科技與人性的異想視界
時間 07/16(週四) 19:00-21:00
場地 信義學堂
講者郭亮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自由撰稿人及譯者
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日本.青年團劇團x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

日本青年團劇團於1983年由平田織佐(オリザ)創立。平田織佐(オリザ)以「當代口語戲劇理論」突破傳統框架,發展出全新戲劇形式,成為日本現代戲劇的領袖人物。青年團劇團的演出大膽挑戰傳統表演禁忌,「幾乎聽不清楚臺詞的微弱聲調」、「同時進行多數對話」、「演員背對觀眾」等特殊風格,是劇團藉以顛覆現存戲劇理論的戰略,希望由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出發,創造出以白話文為主體的新鮮戲劇語言。此外,劇團透過工作坊與聯合製作計畫,積極與法國、韓國、澳洲、美國、愛爾蘭、加拿大等地藝術家進行交流,同時把地方劇團引介給東京觀眾。全新設計的戲劇教學計畫,被收錄於日本國中及國小教科書,許多學生受其鼓勵,開始在教室裡進行戲劇創作。

石黑浩則是知名工程博士,致力於智能機器人與感知資訊之研究發展,將對於未來科技之想像化為實際。平田織佐(オリザ)與石黑浩結識於大阪大學,就此創造了全新的劇場實驗「人形機器人劇場」,大膽地結合了表演與科技。在2007年作品《工作的我》中,由機器人飾演其中兩個角色,自然地與人類演員互動、處理複雜對話場景,讓我們看見了「溝通」的全新可能性。作品以大學實驗室為場景,描繪人類與機器人合作研究黑猩猩,藉以思索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首演獲廣大迴響。石黑機器人實驗室資訊請見網站http://www.is.sys.es.osaka-u.ac.jp/

藝術家

導演與劇本改編|平田織佐(オリザ)

平田織佐(オリザ)1962年生於東京,為日本編劇與劇場導演,任教於大阪大學溝通研究教育中心,1982年創立日本青年團劇團,現任團長並同時擔任東京駒場劇場總監。平田織佐(オリザ)與其日本青年團劇團發展出一套全新劇場美學風格,自1990年影響日本劇場至今,連文學、語言學等領域也深受其影響。平田織佐(オリザ)在教育界也頗有成就,其教育方法於2002年正式列入日本中學教科書,2011年列入小學教科書,更有許多學生於課堂上搬演其作品。近二十年來,平田織佐(オリザ)同時致力於引介地區劇團於東京演出。他不但是日本當代劇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法國也相當活躍,更曾與不少國外藝術家合作,包括佛德烈克.費斯巴哈、亞諾.梅聶、洛朗.古特曼等人。在平田織佐創作的近三十齣劇本中,曾以《東京札記》獲1995年岸田國士戯曲賞(Kishida Kunnio Prize)肯定,其他作品包括《首爾市民》與近期改編/執導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年(原作為契可夫),2012年演出於巴黎冉維立埃劇院,為巴黎秋季藝術節節目之一。(攝影:青木司)

人形機器人研發設計|石黑浩

知名工程師與機器人專家,任教於大阪大學系統創新系與工程科學所,同時也是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石黑實驗室的主持人,研究計畫包括感應分布系統、互動機器人、仿製人科學。石黑浩曾於研討會、報章期刊發表超過三百篇文章,其研發之多組仿製人在全球造成廣泛迴響。石黑浩四度榮獲機器人世界盃「最佳人形機器人獎」,也曾獲大阪文化獎、日本總務省所頒發之志田林三郎賞(Rinzaburo Shida Award)肯定。(攝影:大阪大學)

演員|伊蓮.雅各

伊蓮出道於1980年代,處女作為路易.馬盧的《童年再見》。1991年以奇士勞斯基電影《雙面薇若妮卡》榮獲坎城影展影后,並於《三色三部曲》之《紅色情深》中與二度演出奇士勞斯基作品,之後並陸續與娜丁.廷迪尼昂、尚-皮耶.達胡桑等人合作。電影之外,伊蓮也曾參與多齣舞台作品,與伊莉娜.布魯克、菲利浦.卡瓦利歐、尚-方斯華.佩赫特、大衛.惹希等人合作。2013年於北方滑稽劇院演出大衛.勒斯扣與班諾.德爾貝克作品《美國一切都好》。近期螢幕作品為克勞德.勒魯薛導演的《混蛋,我們愛你》。(攝影:Alexandre Isard)

演員|傑宏姆.基爾薛

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出身的傑宏姆.基爾薛曾與多位知名導演、演員合作,包括帕特里斯.夏侯、派翠克.皮諾、尚-皮耶.文森、亞蘭.法蘭宋等人。曾演出於《貝德.特赫帕特的精湛演出》,以及改編自羅曼.加里小說《大親親》的《在那依然兩情相悅》。2012年,參與丹尼斯.波戴里德斯執導的《中產階級紳士》以及盧.邦迪執導的哈洛.品特作品《回家》演出。目前參與改編自奧登.馮.霍瓦斯兩部作品的法文劇作《鐘錶匠的雙重死亡》,由安德烈.英格爾執導,2013年11月於巴黎夏佑宮國家劇院首演後演出至今。螢幕作品則包括由方斯華.歐宋執導的《逐愛角落》與賽希.米諾格執導的《住在車裡的女兒》(2013年凱薩獎最佳處女作得獎作品)。

製作團隊

原著|法蘭茲.卡夫卡
編劇、導演|平田オリザ
機器人開發|石黒 浩(大阪大學&ATR 石黒浩特別研究所)
法文翻譯|馬修.卡貝爾、小柏裕俊
演員|Repliee S1(機器人,聲音:提耶瑞.塢.胡) 、伊蓮.雅各、傑宏姆.基爾薛、蕾蒂席亞.史碧嘉瑞莉、提耶瑞.塢.胡 
舞台監督|中西隆雄、播間愛子
舞台設計|杉山 至
燈光設計、字幕|西本 彩
音樂設計|泉田雄太
服裝設計|卡爾.安德烈.特利歐
機器人指導|力石武信(東京藝術大學.藝術創新中心/大阪大學.石黑浩研究室)
翻譯|田村容子、唐顥芸、郭亮廷
製作|西山葉子、山守凌平
執行製作| 法國諾曼第秋天藝術節
共同製作|臺北藝術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上諾曼第國立戲劇中心、普瓦提埃國立劇院、尚勒讓劇院 、貢比涅-瓦茲國立劇場籌備處
製作協力| 城崎國際藝術中心、東京藝術大學
贊助單位|法國在台協會、 国際交流基金
照片版權|西山円茄

延伸閱讀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