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代劇場美學──近年來最重要的發展趨勢
部分節錄自台北歌德學院
作者|約爾根.貝爾格(Jürgen Berger)
譯者|王榮輝
照片|台北歌德學院提供
德國的劇場在過去二十多年裡所遭逢的轉變,我們或許能把這樣的過程比喻成,某個屋主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將自己的房產不斷擴建。在一個受到良好照料的花園裡,他原本已有一幢別墅,然而,在過往的歲月中,他卻不斷在自家的周圍進行擴建:這裡多個廂房,那裡多座溫室,曾幾何時,又闢建了花園小屋與游泳池,接著還種植了灌木叢,藉以收容那些意外來訪的小動物。在過往的二十多年裡,德國的市立劇院與國立劇院都在持續進步中,不僅發展出了一些新的組織形式,參與的熱度也在不斷地提升。其中最重要的轉變,莫過於以下這幾個方面:一,從上個世紀九○年代起,在資助劇作家方面有了顯著的改善;二,劇作家們一方面仍持續創作與實驗原創劇本,另一方面卻也在他們的劇本中融入了諸如敘事文學等各種新的文本類型;三,過去十多年來,文獻劇(Dokumentartheater)又再度流行,與此同時,許多既有的文獻劇敘述形式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四,劇場一方面讓自己走入城市、走向另類舞台(Freie Szene),另一方面則記錄了城市的空間;五,舞台劇的導演吸納了舞蹈與行為藝術的表現手法。
說出來你也許不相信,然而,上個世紀九○年代初期,在資助劇作家方面,德國的確還處在「開發中國家」的階段。當時人們總是引頸企盼,諸如唐克雷德.多爾斯特(Tankred Dorst)、博托.史特勞斯(Botho Strauss)、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法蘭茲—哈維.克羅茲(Franz Xaver Kroetz)等偉大的劇作家,能夠推出新的劇本,或是去改編某些經典劇目。然而,這樣的局面,卻在劇場將培養後進劇作家視為第一優先的情況下,發生了改變。其中的主要原因,莫過於英國在資助方面的實踐經驗。這樣的轉變凸顯出了一種觀念:戲劇與寫作兩者,其實可以增益彼此的實踐。執是之故,從那時起,便有許多這樣的劇本問世,它們一方面依然被視為是文學創作的草稿,可是,另一方面,卻也有部分是直接在劇場裡進行加工,旨在立即投入應用。......
更多資訊,全文請詳見台北歌德學院網站
德國
, Germany
, 戲劇
, theatre
, Münchner Kammerspiele
, 慕尼黑室內劇院
延伸閱讀
我要回應

返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