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無地方感的全球化時代,網路能搜尋到任何資訊時,到底有哪裡還可以冒險,哪裡還有資格被稱為新世界?但至少在藝術裡,人們依舊能感受到冒險的刺激感。所以我相信,藝術節的目標,應是去創造一個人們可以冒險的環境,讓他們看到自己從來沒想過的事物。
如何達到這樣目標?首先是我們提高了首演的數量,在今年十一檔節目中,有七個首演作品。在這七檔展演作品中,又有五檔延續去年「臺北核心,國際共製」的發展方向,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可以到臺北探險,並與臺灣藝術家合作,一同探索未知。我們提供創作者們冒險的自由,反映了臺北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好客。
2013年與往年相比,有兩大突破,一是我們與上海藝術節合作,互邀節目,擴大城市文化交流與藝術節合作觸角。《雷雨2.0》由上海藝術節推薦來臺北藝術節演出,而舞蹈空間《時境》則將於十月至上海藝術節演出。二是今年開始,於臺北市區人潮聚集處設置「藝票亭」,作為藝文資訊補給站及售票處,增強「臺北市」和「藝術節慶」的印象連結,為城市文化和藝術風景,增添節慶氛圍。
策展主題「冒險新視界」,強調藝術的冒險性與不同世界的碰撞。我們可以在《三姐妹─人形機器人版》中,看到科技如何挑戰藝術與人性的觀念;《華格納大爆炸》,將總體藝術的觀念推到極致,試圖納入各種異質經驗;《安德魯與多莉妮》透過肢體劇場的非語言技巧,帶領我們進入喪失記憶的情感世界;《伐木樂園》呈現了傳統生活與音樂結合的新馬戲景觀;《赤鬼》從政治的角度,討論遠道而來的他者問題;《時境》用動作編排,探勘難以掌握的時間概念;《我不在這》是勾勒出身體與聲音關聯的舞蹈地圖;《雷雨2.0》開拓了電影化的劇場視野;《波麗士灰闌記》在跨文化領土裡橫衝直撞;《SMAP X SMAP》以流行文化重新發現時代精神;裝置展《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以虛構的微史觀逃離大歷史對個人的壓迫。
冒險必須上路,藝術從不止步。
藝術總監
耿一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