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的話
藝術中悠遊不盡
「臺北藝術節」今年堂堂進入第十年,我們精心策劃了在國際藝術盛會上也少有的夢幻節目組合,與市民朋友共享。
讓我們悠遊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更感動於他們的創作熱情與才華。
王榮裕的「金枝演社」對臺灣文化的長遠發展,有著真情流露的關懷與期許。《臺灣原創音樂劇:浮浪貢開花 1 + 2》是發展逾十年的胡撇仔美學成熟作品,愈發通俗而精緻,處處令人動容。
余能盛老師旅居國外多年,藝術成就早獲肯定,卻堅持每年回臺推出高規格的西方歌劇院式古典芭蕾舞劇。在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伴奏下,《茶花女》仍耗資數百萬製作,理由是「國內舞者太優秀,一定要讓他們出頭」。
來自荷蘭卻落腳在大稻埕的羅斌,不吝扮起輸出臺灣偶戲藝術的推手。《戲箱》在法國里昂所獲得的好評,我們在臺北也都沾光。另外賴聲川老師的經典作品之一,《這一夜,Women說相聲》的重現,讓我們有機會再次暢快感受千面女郎方芳,對戲劇渾然忘我、全身戲胞所散發的舞台魅力。
黎煥雄閉關數月撰寫劇本,不但挑戰幾米最受歡迎的繪本著作《向左走‧向右走》,更在我們力邀下,創作了第一次爲「臺北小巨蛋」量身訂做的音樂劇。最叫人敬佩的是,他毅然捨棄以往所熟悉的創作手法,大幅度突破自己的尺度,讓人耳目一新。
國際節目中首推大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的節目《加利哥的故事》,歷時3年的心血,除了考古、田野調查、文獻研究,威爾森帶著製作團隊,上山下海訪問耆老,一定要找出印尼神話的傳承,深切感受泥土與空氣的力量。全戲動用87名演出及工作人員,這應該不只是劇場作品,而是對世界人類文明的禮讚。
同樣的情懷,也出現在其他國際節目中。《智利多媒體電影劇場:黑暗裡有光》的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Juan Carlos Zagal),將小說文字在劇場中立體化,再藉電影手法玩弄舞台虛實。音樂與影像交織而成獨特的蒙太奇手法、精準的技巧,以及對人類情操的關注,讓這位南美洲的導演,著實成為西方劇場裡最令人期待的明星。
為何同時呈現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劇團兩個作品,實在是驚艷於這位中青代編導胡恩威,勇於挑戰大主題的氣魄和信手拈來的創意。製作《華嚴經》,因為他相信「佛教提供了一種方向,減去神話,佛教是一種超越物慾的快樂生活模式…佛教是由自我認識來發展自身的生活,就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而《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是因為讀建築出身的導演深受路易‧康 (Louis Kahn) 的學說影響,藉由舞台裝置、樂手現場演奏、燈光效果與電子影像,將路易‧康一生的講學哲理探索無遺。這是胡恩威的堅持,單純而堅定。
2008年「臺北藝術節」參與的十個藝術團隊,像魔術師的十根手指頭,帶給我們無數驚奇;也像合十的雙掌,引領我們進入藝術的殿堂。最後要感謝幾米的展覽,給我們一個鮮明的啟示:Never Ending Story。藝術也將永不停歇,只因藝術家所帶來的Never Ending Bravo。
謹向每位藝術家及最好的觀眾群致敬。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
李永萍
20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