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close
Blogs

搖滾樂、錄像與行為藝術的跨域獨角戲 2016臺北藝術節《中性》交織性別辯證

主角以雌雄莫辨的形像,讓雙性同體者的故事交錯於電子、搖滾樂、多媒體與強烈閃爍霓虹中,不斷地自我詰問,行為表演大膽跨越性別的想像疆界,讓觀眾被催眠、被震撼住。希薇亞以豐沛能量的肢體展現和詩意的獨白,讓演...

Blogs

德國劇場在臺北

2006年國家劇院的「世界之窗」,將歐斯特麥耶執導作品帶來臺北,讓觀眾有機會看到當代德國劇場的現場表演。從此之後,台灣對德國劇場的關注,有了一個大躍進......

Blogs

行走於虛構國度 詰問當代社會現狀-專訪曉劇場導演鍾伯淵

曉劇場從創團開始,便不斷地創作與社會事件相關,並且能夠相互呼應的作品,鍾伯淵也毫不避諱地說出箇中原因,「我就是被迫搬遷的住戶。」因為家裡被都更,舉家被迫遷移到它處。但,與全然地與社會時事結合的創作,卻...

Blogs

岡田利規法國演出 呈現日本新世代觀點

岡田的劇場獨樹一格,融合超現實的語言對話與怪異的身體編舞動作,分不清到底是「舞蹈劇場」或者是「劇場舞蹈」?內容常是與反思世界霸權操控與社會階級罅隙。

Blogs

《雨季》-以輕鬆、詼諧方式,探討生離死別的沈重問題,尋找生命另一個出口

大家看到的《雨季》,有悲傷、有幽默、輕鬆、詼諧,整齣戲幻化為一首輕快的曲子,以走位、畫面美學、音樂,編排敲打出樂譜上的音符,帶領觀眾從看戲的節奏,體驗故事裡找尋生命的另外一種出口。

Blogs

北投孩子的公車異想-曉劇場排練側記

「叭!」一陣寂靜中,突然發出了公車喇叭的聲音,把正在聽故事、堆疊戲劇氛圍的其他演員,還有正在導戲、進入排練狀態的鍾伯淵嚇得往後一彈。然後,故事繼續往下說,一個關於北投遊樂園區的靈異傳說。

Blogs

德國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當代劇本的助產士

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她的導演生涯中,超過八成的導演作品都是當代的劇作,多次更是該劇作的首度搬演。不刻意塑造風格的她,更在意的是發揮演員的特質,她說:「我的戲很仰賴演員...

Blogs

3.5小時的戲劇旅途-《失竊的時光》

在每個人的故事之間,從對未來的幻想、或是臆想,從猜測間去躡手躡腳地活著,鋪造未來的人生,漠視了眼前自己身處的荒謬,360度的巨大旋轉風扇更替著不同的故事,卻又巧妙地將其揉雜成一團,每個人好似都為自己的...

Blogs

在這個快變成鬼島的地方,如何妄想有個家 -阮劇團《家的妄想》中的殘酷現實

《家的妄想》給了一個看似永遠無法完整的破碎劇場空間零落的兩側觀眾席、工人扮裝的換場技術人員、大辣辣且沈重的換場、後設式的文本結構結實地表意著「廢墟」命題表現在實體物件與表演的過程。

1 2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