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標籤查詢
共45筆符合文章,查看所有標籤 戲劇 文章
【FLiPER MAG專欄】膽小,請勿上車 ─ 午夜的末班車傳說
儘管年紀漸長,每年農曆七月將至時,仍會被一股不安所慫恿,查詢網路上的民俗資料,提醒自己接下來一個月可別干犯鬼月潛規則,免得一個不小心觸犯了好兄弟,走霉運不算,萬一親眼見鬼可不是「驚呆了!」所能形容⋯⋯

阮劇團《家的妄想》-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家的妄想》不同於一般的舞台劇,阮劇團初接此案時有兩個不可更動的預先設定,那就是「要跟《無米樂》導演莊益增合作」及「要做紀錄劇場」。

初窺2016臺北藝術節(國際篇2) ──《龍之憂鬱》展現了讓人目眩神馳的魔幻舞台技術
這齣戲最好看的,就是他們在舞台上變的各種魔術,彷彿是舞台技術的推理劇,只見演員在演戲過程中不斷揭曉舞台上各種裝置的真面目。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呈現實錄(上)
「紀錄劇場」此一創作形式與一般戲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其必須經過大量的資料蒐集、田野調查累積大量創作素材,並特重選取素材的「真實性」,再經由創作者的重新揀選、拼貼過後置於舞台上進行呈現。「紀錄劇場」在於...

寫在《蔣公的面子》中山堂中正廳演出之前
最有趣的也許並不是這部喜劇本身,而是在它的幼稚、老舊、業餘和它所啟動劇場與票房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之間的巨大落差。這個落差讓我們自己也有些眩暈。

【評論】關於紀錄劇場Ⅰ:虛實辯證《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
「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主講者Christine不曾直接定義紀錄劇場,因為紀錄劇場並非始於一種既定的劇場形式,而是因應時代的劇變而發展出的紛雜現象。工作坊也鮮少談論什麼「不是」紀錄劇場工作坊,因為...

搖滾樂、錄像與行為藝術的跨域獨角戲 2016臺北藝術節《中性》交織性別辯證
主角以雌雄莫辨的形像,讓雙性同體者的故事交錯於電子、搖滾樂、多媒體與強烈閃爍霓虹中,不斷地自我詰問,行為表演大膽跨越性別的想像疆界,讓觀眾被催眠、被震撼住。希薇亞以豐沛能量的肢體展現和詩意的獨白,讓演...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我們透過觀察人的方式改善科技,但我們同時也藉由科技來研究自身的行為模式,當定義與技術不斷快速地鋪陳換新究竟是要讓科技人性化,還是要讓人科技化?

德國劇場在臺北
2006年國家劇院的「世界之窗」,將歐斯特麥耶執導作品帶來臺北,讓觀眾有機會看到當代德國劇場的現場表演。從此之後,台灣對德國劇場的關注,有了一個大躍進......

行走於虛構國度 詰問當代社會現狀-專訪曉劇場導演鍾伯淵
曉劇場從創團開始,便不斷地創作與社會事件相關,並且能夠相互呼應的作品,鍾伯淵也毫不避諱地說出箇中原因,「我就是被迫搬遷的住戶。」因為家裡被都更,舉家被迫遷移到它處。但,與全然地與社會時事結合的創作,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