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想吧《圖書室錄音》
節目分類
共想吧
日期
2020/09/12 (六) 13:00
2020/09/12 (六) 17:00
2020/09/12 (六) 20:00
2020/09/13 (日) 13:00
2020/09/13 (日) 17:00
2020/09/13 (日) 20:00
演出時間長度
40分鐘,無中場休息
票價
免費演出,需事先報名
友善觀演服務
你好馬可斯,
我查閱了合氣道的解釋為「使用者得以保護自己,並且讓攻擊者免於受傷的藝術」。這聽起來像是某種無我的防衛,並且將能量從一人身上轉換並傳遞至其他方向。神宮遷徙或許可以回應你說的埃及的睡眠洞穴。每二十年伊勢神宮會遷徙至新的地點。在此遷徙之中,所有的神器將重新製作,而神靈將會一起移動至新的地方,新舊兩地只有數步之遙。我想像集體意識擁有輪廓與重量。它或許由點連結、狀似羽毛或是暴風,或許底部較為沈重,類似煙霧;它或許可以擊碎、融化,或許將有液體流出,或許可吸收光線。集體意識的腦是否可以運送,被抬起並放置在數步之遙的地方?我相信,在睡眠洞穴裡,夢中將有神宮遷徙。或許當集體之腦移動時,它會欣然崩裂,也或許,願意移動至幾乎一樣的地方。
祝好。
鬼丘鬼鏟
▍關注更多:gmgscollective.com
▍Facebook:鬼丘鬼鏟
注意事項:
- 本展演將於6/19 (五)12:00起開放線上報名,請密切注意臺北藝術節官網或臉書
報名網址: https://www.artsfestival.taipei/Event.aspx?FWebID=3 - 中英文演出,無字幕
- 因作品性質,無完整翻譯
鬼丘鬼鏟 X 陳藝堂 X 馬可斯・盧騰思 (Marcos Lutyens)
.png)
藝術家
臺灣│李奧森
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媒體研究電影製作系,為鬼丘鬼鏟藝術團體導演。鬼丘鬼鏟以《近古代臨摹》入選臺北美術獎(2019)、《⽴⿊吞浪者》獲得台新視覺藝術獎(2017)、紐約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獎助,陸續於墨西哥黑話機構(Vernacular Institute)、日本城崎國際藝術村(Kinosaki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泰國希拉帕空藝術⼤學(Silapakorn University)、雪梨現場藝術節(Live Artworks Festival)駐村。 作品展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巴黎柏林論壇影像節(Reconstres Internationale Paris/Berlin 2019/2020)、鳳甲美術館、柏林行為藝術月等。近年由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支持出版筆記與訪談《夢的急行》與《無名行旅者》。
臺灣│陳藝堂
1983年生,臺灣人,生活工作於臺北。 在三十歲前離開獸醫工作成為一位攝影工作者,除了自由接案的委託工作外,也進行一些個人計畫的主題拍攝 。視線與臺北的地下文化場景和日常生活中廣泛的細節觀察密不可分,逐漸形塑出個人的獨特風格。
美國│馬可斯・盧騰思 (Marcos Lutyens)
盧騰斯的實踐主要研究意識狀態,以介入參與者如何體現藝術經驗。他在參與者的腦海中建構龐大規模與特性的展覽。他的調查包含意識研究並與社會團體合作,如第三性慕吉(Muxhe)、雷爾運動(Raeilians)、通感(synaesthetes)、邊境移民、太空工程與意識建築師,共同探索無意識狀態如何在不同文化與背景下運作。目前他將意識研究計畫拓展至外在環境,並包含步行人流、社交媒體對話、空氣品質差異、生物交流等互動。 他廣泛展於美術館、畫廊與雙年展;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17)、紐約軍械庫展覽館(2017)、比利時伯格斯基金會(2017)、第五十七屆與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2013)、利物浦雙年展(2016)、伊斯坦堡雙年展(2015)、卡塞爾文件展(2012)、龐畢度中心(2014/2010)。近年(2018)展覽與表演包括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西班牙米羅基金會、第三十三屆聖保羅雙年展等。
羅皓博│臺灣
1991年生,台北人。玩過樂團,後來轉電子音樂與聲音創作。曾投身台北地下場景,後將注意力轉向日常。 做過動畫工作,近期工作與學習主力轉為程式編寫,期望把腦中片段的想像完整的組裝成一體,完備創作的語彙。
製作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