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close

舞趴!舞趴!舞趴!—行為指南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臺北藝術節今天(3日)開跑,首先登場的是大型免費戶外演出「舞趴!舞趴!舞趴!—行為指南」。來自台灣和印尼的編舞家共同合作,帶領民眾在開放空間共跳傑柯的自創舞風「動物趴」(Animal Pop),一起發現舞動身體的新方式。

此一活動由印尼知名編舞家傑柯.席翁波(Jecko Siompo)與創設「週一學校」的台灣團隊「小事製作」共同製作,今、明兩天在台北信義區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廣場演出。

傑柯在印尼巴布亞的叢林部落長大。他先在雅加達藝術學院學習印度各民族的傳統舞蹈,後至美國、德國學習嘻哈、芭蕾、現代舞和劇場舞蹈。回到印尼後,他融合所學,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舞蹈類型—「動物趴」,並創立教學工作坊,鼓勵及支持弱勢家庭的孩子學舞,讓孩子們找到自信及更多的人生可能。

「動物趴」是印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傑柯表示,「動物」(Animal)源起對遠古時期人類的想像,將人類原始的動作,如赤腳背著糧食,打獵、在山巒、溪水間跋涉,與印尼原生動物的型態結合,並融合印尼信仰文化中的動物神靈。

「趴」(Pop)則是印尼外的文化,如現代舞、街舞等現代舞蹈元素。所以,「動物趴」是一種文化精神性與身體技術性的融合與練習。

小事製作於2016年在華山新生橋下創立「週一學校」(Monday School),邀請來自當代舞蹈、街舞、劇場等各領域的藝術家授課,開放給喜歡舞蹈、想要接觸舞蹈的群眾自由參與。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表示,編舞家傑柯和小事製作都對藝術抱持著自由精神,以「開放資源」的方式讓更多人接觸舞蹈,因此促成這次的「開放合作」。

鄧富權表示,希望透過「舞趴!舞趴!舞趴!—行為指南」,讓會跳舞、不會跳舞或想跳舞的人一起參與,分享每一個人對於音樂和舞蹈上的感動。

傑柯指出,街頭就像是一個開放的「部落」,在這裡,大家不會在意彼此的職業或背景,只在乎你有什麼話想說。「舞蹈不是領域分野的標籤,而是相互溝通的媒介。」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表示,他們用「動物趴」的形式把人類和人類連結在一起,人人都能跳動物趴。

印尼編舞家傑柯.席翁波(左一)教導如何跳「動物趴」(Animal Pop)。圖/臺北藝術節提供
 

返回列表頁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