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觀看,相互欲望,繩縛代表我的心
陸奇X郭奕麟《束縛Bunny》
文 / 陳雨汝
束縛的相反詞
舞作名為《束縛》,陸奇(Luke George)和郭奕麟(Daniel Kok)呈現給觀眾的卻是相反詞——鬆綁。《束縛》鬆綁了表演者與觀者、舞台與座席、人與物之間那條隱形卻醒目的界線。
首先,觀眾可自由進出,可隨意坐在地墊、懶骨頭或高腳椅上,陸奇表示這是為了「營造放鬆的環境」。墨爾本觀眾甚至邊看邊飲啤酒。
身著粉紅罩袍、一頭螢光繩辮的陸奇正在綁縛郭奕麟再將他懸吊起,是開場時最顯眼畫面,而舞台四方則已呈現萬物皆可綁:兔子、抱枕、吸塵器、水桶、滅火器、桌子,橫濱TPAM場還有綁在柱子上的Hello Kitty布偶,枝枝節節都是給入場觀者的一則私訊:「別想置身事外。」
陸奇接著綑綁自己的腿,並請場邊一名觀者協助將他反手束縛。演出者倆皆在束縛狀態,音樂開關也是由觀眾之一按下的。同時,若懸吊的郭奕麟恢復成靜止,觀眾會輪流上前試著輕輕旋轉他。
墨爾本的一名男子進入舞台欲旋轉郭奕麟,陸奇在旁要求:「其實你可以把他放下來。」男子不知如何著手,躊躇著留意著,因此郭奕麟被放下時像提線木偶,姿勢詭奇。至此,除了人的物化,觀者也正式化為表演者。
從只是幫忙按個鍵播放音樂開始,隨兩位表演者高明的誘導,觀眾「愈陷愈深」,或被綁縛、或被懸吊、或鞭打郭奕麟屁股。有繩縛、鞭打、吃香蕉、愛撫吸塵器等元素,卻像場人人可參與的遊戲;雖在室內,但情境更似街頭演出。
陸奇、郭奕麟不要你只是旁觀,他們要你一起玩。
以繩作舞
2014年,陸奇和郭奕麟在雪梨的坎貝爾敦藝術中心工作坊初次見面,他們決定要用繩結和綁縛技術來編織一齣舞作。首演在2016年的雪梨,自此,《束縛》的繩子從澳洲綁到亞洲、北美、歐洲各城,2019來到臺北,緊接著還要去伯明罕、波隆那、土魯斯。
陸奇2016年接受德國設計雜誌form訪問時,談到《束縛》的成形。
「從一開始見到面,就發現我們關切的議題顯然重疊,例如探索藝術家和觀眾間的權力動能。採用繩子這個素材,是因為它可以呈現人和身體的連結——在我們兩個表演者之間,也在表演者和觀者之間。另外,繩子能牽引出的許多隱喻是充滿吸引力的,它串連起紐帶、糾結、緊繃、鬆開、扭曲、懸疑等關係。」
「嘗試使用繩子這個決定是很直覺的。」陸奇回溯道:「我們討論表演行為中的觀看、群體和參與,也聊了各自在這幾年的戀愛、約會和性事,還有在夜店跳舞的經驗。莫名地,『繩』就從這些閒聊裡頭冒出來。我們倆眼睛發亮,躍躍欲試。我們在雪梨找到一間繩縛工作坊,從頭學起。與此相關的領域還有Daniel的鋼管舞和我的按摩實作,所有我們有興趣的領域匯流成一個提問,那就是舞者和觀眾對彼此的欲望。」
如果每個觀眾都是Bunny
《束縛》某些層面像道溫柔陷阱,使觀眾不自覺變成被觀之眾。
把觀眾編進舞作,那麼觀眾的角色究竟為何?陸奇認為角色多重,包括了積極參與的觀察者、保持距離的偷窺者,身體涉入演出等,同時強調這些不是必然,而是在觀眾各個不同的知覺、行為和選擇產生程度差別。他們希望這些身份與觀點透過演出而成立。
Bunny是被縛者的暱稱,創作時兩人思考著:「如果每個觀眾都是Bunny呢?」他們最初閃過把劇場裡每個人都綁起來的念頭,不過漸漸領悟到Bunny不一定需要有形的繩子。透過這齣舞作,他們慢慢地把整個空間束縛起來,無論是物理上的、心理上的或隱喻上的。
不斷詰問自身同時丟出疑問的郭奕麟亦於form採訪時指出:「我們曾懷疑這個嘗試是蛇吞象的行為,不過,難道這不是表演者的終極願望嗎?觀眾信任你可以給出連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旦了解到我們必須回應自己的提問,便感覺到風險與隨之而生的責任。我們可能得把日常倫理道德放一邊,踏入角色扮演的世界。並假設某人的角色值得信任、足以穩住中心。《束縛》終成改變我們生命經驗的寶貴作品,我作品中的知性面向罕見地跟感性、個人經驗融合了。」
綑綁中的自由,集體凝視下的同理
繩縛系出日本愉虐文化,被縛者乍看呈現一種弱態和物化,但日人愛物,使得此情境物化之人比人更似被愛惜的客體,更因主從設定釀出如情如戀的張力。人之物化與繩之主體化應用在《束縛》是很漸進式的:地墊四處躺著各色繩子綑綁住的物品、陸奇綁郭奕麟,接著陸奇與人互動,將他們融入場中;郭奕麟調戲、撫觸、擁抱不同物品,與物發展關係。於是當數名觀眾輪流被縛、懸吊、置放在地墊上,人與物、強與弱、陽剛和陰柔的分際線已被編成一條繁複的繩結 。
「然而物化並無減少人性。人與物皆在束縛之中,擺盪在人性和物性之間,被視為Bunny之際,我更傾向把這想成『同理』和『欲求』突顯出來了,特別是在集體凝視的情況下。」郭奕麟說明。
不同於繩縛原要傳達的愛欲悸動和支配臣服美學,《束縛》在每名觀者耳邊既溫和也強烈地提出疑問,觀者不得不去思考舞台場域的各種關係:權力、允諾、看與被看。並在有點踩界的瞬間(例如橫濱場以側躺姿被郭奕麟輕擁的女人),問著:「觀者與表演者能夠多親密?」
墨爾本場替陸奇鬆綁腿上繩子的男人甚至替陸奇按摩了一下小腿。這些無預期也不可預期的剎那是《束縛》的魅力,它出示了一款具實驗性質的「瞬間擁有」,彷彿I (do not) Belong To You的另一種註解。
“When I feel what I feel. Sometimes it’s hard to tell you so.”
表演時播放的曲目之一〈At Your Best〉,清亮如絲的聲線如此唱。陸奇和郭奕麟將那些難以訴諸言語的層疊思索轉世為繩,用來Bunny,綁你。
陸奇X郭奕麟《束縛Bunny》
文 / 陳雨汝
束縛的相反詞
舞作名為《束縛》,陸奇(Luke George)和郭奕麟(Daniel Kok)呈現給觀眾的卻是相反詞——鬆綁。《束縛》鬆綁了表演者與觀者、舞台與座席、人與物之間那條隱形卻醒目的界線。
首先,觀眾可自由進出,可隨意坐在地墊、懶骨頭或高腳椅上,陸奇表示這是為了「營造放鬆的環境」。墨爾本觀眾甚至邊看邊飲啤酒。
身著粉紅罩袍、一頭螢光繩辮的陸奇正在綁縛郭奕麟再將他懸吊起,是開場時最顯眼畫面,而舞台四方則已呈現萬物皆可綁:兔子、抱枕、吸塵器、水桶、滅火器、桌子,橫濱TPAM場還有綁在柱子上的Hello Kitty布偶,枝枝節節都是給入場觀者的一則私訊:「別想置身事外。」
陸奇接著綑綁自己的腿,並請場邊一名觀者協助將他反手束縛。演出者倆皆在束縛狀態,音樂開關也是由觀眾之一按下的。同時,若懸吊的郭奕麟恢復成靜止,觀眾會輪流上前試著輕輕旋轉他。
墨爾本的一名男子進入舞台欲旋轉郭奕麟,陸奇在旁要求:「其實你可以把他放下來。」男子不知如何著手,躊躇著留意著,因此郭奕麟被放下時像提線木偶,姿勢詭奇。至此,除了人的物化,觀者也正式化為表演者。
從只是幫忙按個鍵播放音樂開始,隨兩位表演者高明的誘導,觀眾「愈陷愈深」,或被綁縛、或被懸吊、或鞭打郭奕麟屁股。有繩縛、鞭打、吃香蕉、愛撫吸塵器等元素,卻像場人人可參與的遊戲;雖在室內,但情境更似街頭演出。
陸奇、郭奕麟不要你只是旁觀,他們要你一起玩。
以繩作舞
2014年,陸奇和郭奕麟在雪梨的坎貝爾敦藝術中心工作坊初次見面,他們決定要用繩結和綁縛技術來編織一齣舞作。首演在2016年的雪梨,自此,《束縛》的繩子從澳洲綁到亞洲、北美、歐洲各城,2019來到臺北,緊接著還要去伯明罕、波隆那、土魯斯。
陸奇2016年接受德國設計雜誌form訪問時,談到《束縛》的成形。
「從一開始見到面,就發現我們關切的議題顯然重疊,例如探索藝術家和觀眾間的權力動能。採用繩子這個素材,是因為它可以呈現人和身體的連結——在我們兩個表演者之間,也在表演者和觀者之間。另外,繩子能牽引出的許多隱喻是充滿吸引力的,它串連起紐帶、糾結、緊繃、鬆開、扭曲、懸疑等關係。」
「嘗試使用繩子這個決定是很直覺的。」陸奇回溯道:「我們討論表演行為中的觀看、群體和參與,也聊了各自在這幾年的戀愛、約會和性事,還有在夜店跳舞的經驗。莫名地,『繩』就從這些閒聊裡頭冒出來。我們倆眼睛發亮,躍躍欲試。我們在雪梨找到一間繩縛工作坊,從頭學起。與此相關的領域還有Daniel的鋼管舞和我的按摩實作,所有我們有興趣的領域匯流成一個提問,那就是舞者和觀眾對彼此的欲望。」
如果每個觀眾都是Bunny
《束縛》某些層面像道溫柔陷阱,使觀眾不自覺變成被觀之眾。
把觀眾編進舞作,那麼觀眾的角色究竟為何?陸奇認為角色多重,包括了積極參與的觀察者、保持距離的偷窺者,身體涉入演出等,同時強調這些不是必然,而是在觀眾各個不同的知覺、行為和選擇產生程度差別。他們希望這些身份與觀點透過演出而成立。
Bunny是被縛者的暱稱,創作時兩人思考著:「如果每個觀眾都是Bunny呢?」他們最初閃過把劇場裡每個人都綁起來的念頭,不過漸漸領悟到Bunny不一定需要有形的繩子。透過這齣舞作,他們慢慢地把整個空間束縛起來,無論是物理上的、心理上的或隱喻上的。
不斷詰問自身同時丟出疑問的郭奕麟亦於form採訪時指出:「我們曾懷疑這個嘗試是蛇吞象的行為,不過,難道這不是表演者的終極願望嗎?觀眾信任你可以給出連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旦了解到我們必須回應自己的提問,便感覺到風險與隨之而生的責任。我們可能得把日常倫理道德放一邊,踏入角色扮演的世界。並假設某人的角色值得信任、足以穩住中心。《束縛》終成改變我們生命經驗的寶貴作品,我作品中的知性面向罕見地跟感性、個人經驗融合了。」
綑綁中的自由,集體凝視下的同理
繩縛系出日本愉虐文化,被縛者乍看呈現一種弱態和物化,但日人愛物,使得此情境物化之人比人更似被愛惜的客體,更因主從設定釀出如情如戀的張力。人之物化與繩之主體化應用在《束縛》是很漸進式的:地墊四處躺著各色繩子綑綁住的物品、陸奇綁郭奕麟,接著陸奇與人互動,將他們融入場中;郭奕麟調戲、撫觸、擁抱不同物品,與物發展關係。於是當數名觀眾輪流被縛、懸吊、置放在地墊上,人與物、強與弱、陽剛和陰柔的分際線已被編成一條繁複的繩結 。
「然而物化並無減少人性。人與物皆在束縛之中,擺盪在人性和物性之間,被視為Bunny之際,我更傾向把這想成『同理』和『欲求』突顯出來了,特別是在集體凝視的情況下。」郭奕麟說明。
不同於繩縛原要傳達的愛欲悸動和支配臣服美學,《束縛》在每名觀者耳邊既溫和也強烈地提出疑問,觀者不得不去思考舞台場域的各種關係:權力、允諾、看與被看。並在有點踩界的瞬間(例如橫濱場以側躺姿被郭奕麟輕擁的女人),問著:「觀者與表演者能夠多親密?」
墨爾本場替陸奇鬆綁腿上繩子的男人甚至替陸奇按摩了一下小腿。這些無預期也不可預期的剎那是《束縛》的魅力,它出示了一款具實驗性質的「瞬間擁有」,彷彿I (do not) Belong To You的另一種註解。
“When I feel what I feel. Sometimes it’s hard to tell you so.”
表演時播放的曲目之一〈At Your Best〉,清亮如絲的聲線如此唱。陸奇和郭奕麟將那些難以訴諸言語的層疊思索轉世為繩,用來Bunny,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