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哈姆雷特》劇照(英國文化協會提供)|Jonathan Keenan
撰文|林立雄
時間:2016.07.09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B2視聽室
講者:梁文菁(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秘書長)
羅珮嘉(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主持人:莊增榮(臺北藝術節行銷經理)
「《哈姆雷特》裡面有一句經典名言『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幾乎可以貫串這段歷史。」羅珮嘉提到,《哈姆雷特》劇情中,因為父親死後母親改嫁叔父,讓哈姆雷特對於母親的認知是一種「叛逃者」、「不忠者」的角色。所以在劇中,總是有很多Maid(女傭)、Whore(婊子)等詞語的出現,表現出當時對女性的歧視。不過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反串男性的情況變多,而且以「哈姆雷特」反串為潮流。「為什麼是哈姆雷特,不是李爾王?而且,當時的女性反串哈姆雷特都是刻意掩飾自己的女性特徵,但當時的男子卻認為女性不應該這麼陽剛,應該穿著裙子演哈姆雷特。」
在同志論述仍未興起的年代,女性反串者開始興起之時,產生很多的關於身體、性別認同的論戰。羅珮嘉說,早期最有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ued)曾經對女性反串現象提出批判,並以「陰莖忌妒」、「閹割情節」定義女性反串,認為這是一個女性對自己性別不認同的行為。除此之外,佛洛伊德更強調劇中哈姆雷特的「戀母情結」,停止了女性反串的熱潮,使得哈姆雷特的塑造回到最早的男性氣質。除了一面倒向男性的論述,事實上早在17世紀就有女性評論莎士比亞,但在當時,仍舊是負面的批評劇中的女性人物,不過,羅珮嘉笑著說,「到了19世紀,馬丁夫人在評論莎劇時,認為那些女性角色並非為男童設計,而是預見女性演出的戲劇革命。」

〈哈姆雷特,你的名字叫女人?!〉講座現場照,右起講者羅珮嘉、梁文菁、主持人莊增榮。(攝:臺北藝術節)
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女性主義漸漸萌芽之後,開始有了正面的女性評論者,針對奧菲莉亞、葛楚等女性角色分析。「著名的女性主義評論者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自己的房間》中提到,過去的歷史、文學評論、劇作評論都是男性的聲音,女性應該要說話。」羅珮嘉提到,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愛蓮娜‧肖瓦爾特著有《再現奧菲莉亞:女人、瘋狂和女性主義批評的職責》針對奧菲莉亞在劇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並將其放置於歷史脈絡中,再現當時的文化背景及關注英國現代早期的性別角色的意義。
談論完莎士比亞評論史,羅珮嘉將話題轉回劇場實錄電影,「這次的《哈姆雷特》雖然是劇場實錄,不過為了拍攝成電影,還特別安排了電影導演,安排多個角度拍攝,補足了這齣戲更多不同的視角。」梁文菁也跟著補充,「原本的《哈姆雷特》其實有政治線的安排,但在瑪克辛‧皮克的版本中強調的是性別翻轉,把政治線刪除了。」一路從哈姆雷特的演出史、反串史、評論史爬梳,兩位講者藉此標舉出瑪克辛‧皮克演出的《哈姆雷特》在當代的特殊意義。
最後,有許多觀眾反映因為搶不到套票無法親睹劇場實錄電影《哈姆雷特》。不過,梁文菁透露,「英國文化協會已經與許多大學談了合作,將在校園巡迴播放,若有哪間學校願意合作,也歡迎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