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龍之憂鬱》劇照||Martin Argyroglo
撰文|洪儀庭
《龍之憂鬱》(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是一劇場詩意的土法煉鋼呈現。具有美術背景的導演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對於舞台素材的嫻熟,成為他獨特的舞台調度風格,游移於劇場假設性質與真實感受傳達之間,有趣的辯證製造幽默,不時詩意,不時有點淡淡的憂鬱。
冰天雪地之中,一台拖車於樹林裡拋錨,拖車裡的搖滾壯漢們邊聽著搖滾樂邊吃零食玩樂。一開始,觀眾被此景的逼真性給完全說服:白色的雪地、托車、雪、霧......直到後來,附近居民伊沙貝拉的加入,藉由搖滾壯漢向她說明他們的來歷,整個場景才有了翻轉:拖車原是一展示櫃,雪地是可捲起的塑料地毯,霧是煙機做出來的──在此一劇場裡面,他們的任務是製造一個讓所有人皆可滿足其想像的遊樂園。
於此,搖滾壯漢一幫六人(以及他們的兩隻狗),向伊沙貝拉展示,遊樂園通常是如何運作的。
從中世紀到烏茲塔克,那些想要拯救世界的人們總是會把他們的頭髮留長。
展示櫃裡,展示著六頂假髮,人們可從外面觀看,也可進到裡面,在假髮之中,藉由麥克風設備與戶外對話。負責書籍展示的搖滾壯漢,也把他搜集的一系列關於憂鬱的書籍放置於展示櫃裡,讓人可以在假髮之中閱讀憂鬱。有的壯漢負責製造泡泡,有的負責製造煙霧,有的製造小噴泉為的是讓人聽到水的聲音。有的發明了一種將巨大塑膠袋充氣的裝置,人們可以與之發明舞步;多個塑膠袋同時豎起,便能取代樹林,感受某種置身於塑料怪獸眼前,和泡泡、水、煙霧、中世紀音樂一起,莫名巨大,唯有在當下、在劇場裡得以體會的詩意感受。
此一展示的過程由此成為此齣戲的主要架構。隨著戲的展演推進,對於觀眾來說,不也是回到最根本的看戲經驗,一種重新經歷及其提問:劇場空間裡呈現的真實,必然有其虛構,而此製造的過程是如此有趣,即使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深知此一前提,卻無法阻止我們感受真實,並且,保有敞開的胸懷,只要很單純的體驗,便可得到無比的感動。
如此故事線條單一的戲,劇中物件呈現之細節成為意義傳達的重點,連台詞的走向也偏向於簡單。「好厲害喔!」、「好感人。」是伊沙貝拉最常說出口的語句。
剛開始,伊沙貝拉穿著一件鮮亮的紫色羽絨衣,與一片黑色金屬風格裝扮的搖滾壯漢成為對比,讓人想到白雪公主(一全然單純的觀眾)與小矮人們。直到他們將一件畫有森林圖樣的T恤套上伊沙貝拉上身,伊沙貝拉就此與整個遊樂園融合,外在與內心都於遊樂園裡的設施優遊。整齣戲大部份時間,都有由拖車內發出的音樂相佐,其選擇包含中世紀音樂、古典交響音樂、搖滾音樂、法語流行歌曲,由歌曲屬性或歌詞發出與當下角色的動作相佐的特殊意涵。例如,當搖滾壯漢於車內拿出一隻恐龍把玩,音樂便剛好播到一首法文歌曲,歌詞包含「憂鬱」。當壯漢們用投影機展示他們對於遊樂園名稱的各種選擇,最後他們一致決定「安東尼.亞陶遊樂園」最好。而雪地的材質隔絕了不必要的噪音以及腳步聲,讓整齣戲根基於沈默。
另外,看著兩者不認識的人,如何藉由一連串的物件細節,到最後看到他們如何一同被巨大的塑膠袋氣球感動,亦是一種人類集體情感的展示,藉由想像,人的聚合是可能的,此意圖亦與展演的劇場Nanterre Amandiers的背景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