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原文刊載於夯仔外ㄟ人愛看戲(2015.09.03)
撰文|賈亦珍
光看劇本,《雨季》是一個探討生死、很嚴肅的戲,但德國導演丹妮耶拉的妙手一揮,沈重不見了,戲輕快了起來。
「拿到劇本時,我的感覺是這齣戲會很沈重、很悶。」演員之一的程鈺婷說:「但她一來跟我們工作後,馬上打碎我們這些想像,打破我們對文本過於耽溺的情感解讀。」
「因為,劇本是一個想像空間。」丹妮耶拉說:「它也是一個樂譜,所以我們要挖掘它的音樂性。」
這齣戲的情節其實可以用老外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Shit happens」,狗皮倒灶的事情就是發生了,你要怎樣?你可以呼天搶地,自怨自哀,或者你可以坦然面對,把人生過下去。
.jpg)
選擇有很多,你可以積極,或消沈,一切都看你怎麼面對這件衰事,而丹妮耶拉讓演員把這些情緒都演出來,避免只陷於沈重面,所以,大家看到的《雨季》,有悲傷、有幽默、輕鬆、詼諧,整齣戲幻化為一首輕快的曲子,以走位、畫面美學、音樂,編排敲打出樂譜上的音符,帶領觀眾從看戲的節奏,體驗故事裡找尋生命的另外一種出口。
《雨季》的舞台很特別,有5座歪歪斜斜的極簡式房屋形狀的舞台設計,「劇本有很多關於家、居住等關鍵字,所以舞台才有很多房子的設計。」丹妮耶拉說:「它看起來像房子,又時卻又像小島。」
(1).jpg)
最有意思的是,當演員站在房子上,你可以感覺到像是蘇迪勒颱風侵襲,嚴重淹水地區的人站在屋頂上求救待援的意象,丹妮耶拉說:「那是一種倖存的意象。」
5位演員中,已3年多未演戲,並專心於導演及編劇工作的楊景翔在這次與德國導演丹妮耶拉的合作,收穫很多,而且收穫最多的反而是在導演技巧方面。
(1).jpg)
「排練時她開放我很大空間。」楊景翔說:「這跟我以前導戲時不一樣。」
「在《雨季》前,我做的幾個文本,都習慣性按部就班地做事。」楊景翔說:「它們跟《雨季》一樣,都是比較通俗、及敘事性完整的作品,但丹妮耶拉導戲卻像跟我們在玩。」
《雨季》有5幕戲,卻有40幾個短場,有點像電影劇本,「好像每個場景都有玩的可能性,排練時我們都會去玩。」楊景翔說:「但丹妮耶拉最後會梳理出來哪些能玩,哪些不玩。」
這次與丹妮耶拉的合作經歷,楊景翔說:「表演過程好像在重新整理我對導演開放式創作的經驗。」
「很久沒演戲,這次演來很累。」他說:「但不是頭腦的累,也不是心理的累,是那種運動過後酣暢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