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中時電子報(2015.05.27)
撰文|賴廷恆
任何時代都有支持政府的「五毛」、反政府的「公知」,及不問政事的「打醬油」3類知識分子,大陸演出超過200場「神劇」《蔣公的面子》,8月7至9日首度現身臺北藝術節,全劇借用抗戰背景,宛若一面歷史、權力、人性照妖鏡,讓知識分子的扭捏、傲嬌乃至猥瑣一一顯影。
2012年5月是紀念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當時校內大三學生溫方伊根據校史傳說,虛構出《蔣公的面子》的劇情,1943年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蔣介石親任國立中央大學(1950年改名南京大學)校長,邀請中文系3位知名教授共進年夜飯,讓他們陷入糾結:去與不去都很為難,要不要給蔣公這個面子呢?
這3位政治立場各異的教授,包括反蔣的左派、愛好美食的逍遙派及擁蔣的右派,文革時期1967年於民國舊都南京重聚,為了昔日是否參與蔣公的邀約遭受審查。《蔣公的面子》對於知識分子的批判、省思,以及「倒孔運動」的探討,與去年「兩岸小劇場藝術節」跨海來台的《驢得水》,並稱大陸「兩大神劇」。
原版《蔣公的面子》由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出品,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戲劇影視藝術系主任呂效平擔任導演。問世3周年即將在台灣推出的「3.0版」《蔣公的面子》,選在台北中山堂中正廳演出,由任教中央大學、創作社導演周慧玲執導,製作陣容包括舞台設計王孟超、燈光設計黃諾行、音樂設計陳建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