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公的面子》2015改版導演周慧玲(左)與原創導演呂效平(右)

原文刊載於《Map》雜誌(2015.05,第159期)

撰文|蔣惟佳
M:map雜誌 / 周:周慧玲

周慧玲導演作為臺灣創作社劇團的資深編導,以女性的視角為觀眾重新解讀了《蔣公的面子》。趁這次劇組排練的間隙,她坐到聚光燈旁的前排觀眾席上,向我們娓娓道來她與《蔣公的面子》劇組結緣的故事。
 
M:當初是什麼契機讓您想要重新排這部劇的呢?
周:這是個非常好玩的契機,說出來估計沒有人會相信。我和效平(呂效平,《蔣公的面子》原版導演)最初在學術場合中一見如故,他說:「我們劇組正在演出」,於是我就說:「那我來看戲好了」。我看了之後覺得這部劇真的很有意思,就對他說:「如果你們劇組有朝一日要來臺北演出的話,我可以給你們一些小小的修改建議」,結果在今年年初,他發了一條微信給我,說他們想要給這部劇進行一些改版,我就給他推薦了黃諾行來做燈光設計和王孟超做舞美,但他提出我來做導演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拒絕的,因為這部劇本身已經演了快200場了,口碑已經做得很好,我覺得掠人之美是很不道德的事。
 
M:那為什麼您最終還是接了這部劇呢?
周:這應該是整件事中最奇幻的事情了,準確來說,應該當晚做的一個夢,讓我最終決定接下這部劇。
 
M:夢?是一個什麼樣的夢?
周:我平時有騎馬的習慣,我自己是騎馬耐力賽的選手,有一批很心愛的阿拉伯馬。其中一匹馬已經25歲了,作為一匹馬它算是高齡,那陣子它身體很不好,我心裡一直記掛著它。當天晚上我做夢的時候,我夢見它跟我說:「你一定要接這部劇!」雖然醒了以後我也知道是因為自己一整天都在想這件事,才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這個夢算是一個助力,幫我下決心去接這部劇。
 
M:這部劇重排後的版本和原版有什麼不同呢?
周:在劇本方面我一點都不想去改動。因為作為導演的虛榮心在作祟,我想我可以讓編劇耳目一新,發現她的劇本原來可以這樣演繹。在不更動劇本的情況下去豐富這部劇的內涵,是導演和演員的共同樂趣所在。但這部劇的整個調度都進行了修改,另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是,我強化了人物的情感,我比較注重建立角色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的內在情感和動機,找出支撐他們情感的依託。
 
M:能向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下,改版《蔣公的面子》還有什麼其他看點嗎?
周:這次改版我們請來的一個大咖是陳建騏,他曾經和周華健、梁靜茹、李玟等歌手合作過,現在是索尼音樂的總監。我們一起合作十幾年了,他在做劇場的同時也做很多流行音樂。他上周來南京的時候,我們從半夜十二點開始走台位給他看,一直演到淩晨三點,我們把整個彩排內容都錄了下來。第二天我們一起到江南劇院看空間構造和聲音的運作,回去以後他就在公寓客廳架起他的工作間,帶著耳機看我們的錄影,開始創作音樂。從下午三點一直到淩晨兩點,他除了去洗手間之外,沒有離開椅子一步。在這期間我就幫他泡咖啡,剝枇杷。
 
M:音樂作為本劇改編的一大特點,如何和劇中人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的呢?
周:我自己選了幾首音樂,像姚莉的《大江東去》和周旋的《鐘山春》,去重建那個時代的氛圍。瑪麗蓮.夢露的《River of No Return》中這首曲子改編成中文《大江東去》的時候,使用了木魚和口琴搭配奏樂,中文歌詞配上西洋音樂,經姚莉的嗓子演繹出來非常有味道。我把它作為劇中時任道的主題曲,去增加他情感的分量,就像從一個不知道什麼時間的狀態,突然掉入時空的隧道裡,回到1943年他重慶的家中,將他內心最真實的狀態展現在觀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