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台灣的搞笑團體都當成搞笑犯罪集團,《達康.come》絕對是屬於智慧型搞笑罪犯的那一種,他們不但會「笑死你」,讓你笑得死去活來,笑不欲生,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只能讓你爆笑,還能讓你會心一笑、相視一笑、含淚地笑、拍案叫絕地笑、甚至台上的冷彈射到台下觀眾,讓你苦笑後又恍然大笑。

他們的好笑是從視覺上開始,190公分的康康跟160公分的阿達一站到台上,這個落差30公分的搞笑黃金比例,話還沒說,觀眾已笑成一團。

《達康.come》是個很年輕的團體,成立至今剛要滿一年,但他們在舞台上的呈現卻毫不青澀,以台灣的搞笑團體來說,他們算佼佼者。

《達康.come》的表演常讓你覺得,他們在說一個故事,一個好笑、有趣的故事,他們像成熟的大人說著韻味十足、讓你回味再三的笑話。這就跟一些像小屁孩聊天打屁,台上說得很開心,觀眾卻茫然不知所以然的搞笑團隊很不一樣。

這是因為,阿達與康康進入搞笑這個圈子,都已經有6、7年了,更重要的是北藝大的編導訓練讓他們在編寫搞笑劇本時,邏輯性很清楚,橋段設計很合理。

走搞笑這條路,並不是他們早就有的志業,「我是大四、大五時才想要做這個。」阿達說:「康康在我找他時,還不覺得自己可以上台搞笑。」

阿達倒是很早就決定要走戲劇這條路,「我一上高中就加入戲劇社,玩戲劇玩了兩三年,很早就決定考戲劇系。」阿達說:「剛好戲劇社老師是北藝畢業的,所以就以進北藝為目標,很努力準備。」

對阿達的父母來說,這個決定有點傷腦筋,全家都是唸會計的,怎麼出了個要唸戲劇系的孩子,「但我高中成績很差,能考上北藝大,他們也覺得OK。」阿達說:「好歹也是國立的學校。」

上北藝大之後,開始時阿達跟著大家鑽研經典劇本,研究角色、研究劇本,但始終有個疑惑,「我們注重的都是對戲的詮釋,把意念藉著戲傳達給觀眾。」阿達說:「但距離觀眾卻有點遠。」 大四開始修導演時,開始思考應該要把觀眾擺在很前面的位置,要做讓觀眾看得懂的東西,阿達稱之為「劇場裡的服務精神」。「搞笑就是一個服務精神很重的表演形式。」阿達說:「畢業時我做的兩齣戲也都是喜劇。」

正好卡米地開張,學長找他去,「我就去試,然後覺得還OK。」阿達說:「而且就一個市場性而言,也較有發展性。那就走走看。」一個箭步,他跨進了搞笑界。

康康就有點不一樣了,在2008年之前,「搞笑」從沒在他腦子裡存在過,「高中時雖然玩音樂、搞樂團,但並沒想過要走這條路,那些都是娛樂。」康康說:「考北藝大,那是叛逆啦!」當時就莫名其妙地覺得只想進北藝大,「我只推甄了這所學校,而且我不知道戲劇系是幹嘛的。」

開始唸戲劇系後,康康發現,他喜歡喜劇,「相較於悲劇或其他形式的戲劇,我比較喜歡喜劇。」康康說:「所以才會接觸面具、小丑啊這些。」

他很喜歡漫才,也一直在看有關漫才的東西,「一開始都上網看,大多是未經翻譯的作品。」康康說:「然後漸漸發現,台灣戲劇裡很多笨蛋思維,早期都是從日本綜藝節目來的,日本綜藝節目都伴隨一些短劇創作,短劇裡的喜劇角色,都是一種所謂的boget,漫才的boget角色也是同一塊領域的。」

康康小時很喜歡聽相聲,「那時都聽表坊或相聲瓦舍。」他說:「接觸漫才後很久才發現,它跟我小時聽的那些相聲劇是有關聯的。」一開始他粗淺地覺得它只是一種搞笑,等到開始了解它的創作邏輯、表演方法,以及許許多多東西後,就發現它是對口的說唱藝術,就更喜歡了。

從單純喜歡漫才者到變成表演者,是因為阿達的鼓勵,「那時阿達是《魚蹦興業》的副團長,他們在找第一期團員,就找我去。」康康說:「那時其實並不了解漫才,甚至對於該幾人上台都不清楚,一人?二人?三人?一大群人?我們什麼都試,脫口秀、站台喜劇都試。」

康康加入魚蹦一年後,阿達想要試試漫才,就找他組隊,兩人組成了《黃金比例》(魚蹦內的一個組),這可以說是《達康.come》的前身。

這是一段開心的時光,直到他們被迫選擇離開《魚蹦興業》,「由於電視台出資合作,魚蹦進行改組,並朝轉化為經紀公司的模式發展。」康康說:「我覺得劇團是共有的,概念上的共有,改組後已遠離創團初衷。我們不能接受,所以選擇離開。」

無論對阿達或康康,這都是一大打擊,「先是各自單獨生氣,有一陣子也不知道要怎麼做,想著未來出路,到底這個事情要停呢,然後去打工、去上班,還是續做?」康康說:「搞笑是阿達最想做的一件事,我也覺得還是會想繼續做,繼續喜歡這東西,也覺得這東西還可以被挖掘。」所以,他們決定組成《達康.come》。

「一開始討論達康時,討論很久,我們都很排斥。一直以來我們是想為一個團體、一個老闆做事。」康康說:「一旦要打自已時,初期壓力真是非常大,現在也還是。」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他們手上沒有線,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更重要的是沒有本,「手上只有一點錢,也不知道能燒多久,接下來要做也要重新創作、重新找場地、什麼都是重新開始,也沒有人知道你是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賺到錢。」阿達說:「那時還滿害怕的。」

他們回頭找學校幫忙,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提供了很重要的行政支援,讓他們不必被繁瑣的行政事務給壓死,「當然,我們還是得參與一些,尤其是初期洽談階段。」

「這一年來覺得運氣還滿好的。」阿達說:「很多人看見,有些人主動找上門,連電視媒體都主動來報導。」張小燕是透過網路看到他們的,馬上找他們上《SS小燕之夜》、《百萬大明星》,「網海那麼大,偏偏她能找到我們。」阿達說:「那不是運氣好還是什麼?」但仔細想想,有運氣碰見,也要有實力,人家才會動念找你啊。

在台灣搞笑的江湖上,《達康.come》已算是個咖,他們希望能在搞笑這一行長長久久,因為,「搞笑,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根本的慾望,從小學時就這樣,讓別人笑,我就很有成就感。」阿達說:「當大家一起開心地笑時,我自已也會很開心。」未來的日子裡,他希望能天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