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標籤查詢
共11筆符合文章,查看所有標籤 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 文章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 專訪《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周慧玲
周慧玲導演作為臺灣創作社劇團的資深編導,以女性的視角為觀眾重新解讀了《蔣公的面子》。趁這次劇組排練的間隙,她坐到聚光燈旁的前排觀眾席上,向我們娓娓道來她與《蔣公的面子》劇組結緣的故事。

陸神劇《蔣公的面子》 人性的照妖鏡
任何時代都有支持政府的「五毛」、反政府的「公知」,及不問政事的「打醬油」3類知識分子,大陸演出超過200場「神劇」《蔣公的面子》,8月7至9日首度現身臺北藝術節,全劇借用抗戰背景,宛若一面歷史、權力、...

藝術總監耿一偉談2015臺北藝術節(下)
宛若《重慶森林》德國版展現高難度360度風扇般旋轉舞台、澳洲原住民的真實吟唱、爭議作品《蔣公的面子》從文革看人性......各種臺北藝術節的精彩節目,就讓藝術總監耿一偉一一分享。

比悲劇還有力的笑
《蔣公的面子》堪稱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它所引發的每一次笑聲,都不是由撓癢癢式的簡單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帶來的。它的笑,是思考後的笑,是會心的笑,也是一種觀眾心靈與舞臺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後的笑。這...

《蔣公的面子》映照台灣時下學運
借古諷今的《蔣公的面子》透過文革時期,3位老教授在牛棚中的回憶,追溯1943年、蔣介石邀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中文系3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飯的軼聞,打造出支持政府(「五毛」)的卞從周、反政府(「公知」...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上)
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我和戲文專業三年級本科生溫方伊聯手創作了喜劇《蔣公的面子》獻給校慶。我用中文系的一個傳說,給溫方伊作為「學年論文」的命題。這個傳說是:1943年在重慶,蔣介石親任中央大學...

逐步構造出血肉 探班改版《蔣公的面子》劇組
改編版《蔣公的面子》從夏小山開始,關於1943年他們三個教授有無赴宴的事已經模糊,他想確認自己的記憶是否正確,而當記憶的盒子一旦打開,他們就將陷入時間的洪流無法自拔。這部劇的原導演呂效平稱,這次的劇作...

知識份子永恆的困境──《蔣公的面子》編劇訪談
以90後年輕編劇之姿,編寫出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在校內演出三十餘場且場場爆滿後,更巡迴中國與北美演出造成轟動。

蔣公的面子+澳洲原民歌聲 8月來台
蔣公請你吃飯,你去不去?這面子,你給不給?由中國大陸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編導的《蔣公的面子》,去年在上海演出時被禁止文宣,但在北京卻過關演出,這齣在對岸火紅和爭議不斷戲劇,今年將來台參加2015臺北藝...

一個文化事件 ─呂效平談《蔣公的面子》(中)
由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季峰老師設計的海報,把1943年的教授和1967年的教授做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紅色的太師椅和教授們瀟灑挺拔的姿態,一邊是疊放的條凳和教授們佝僂的身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