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奇蹟》(God Bless Baseball)|圖片來源:FringeArts


一段熟悉的旋律傳來,一聽到《米奇進行曲》,棒球迷們一定都會停下腳步,日本劇場導演岡田利規的作品《棒球奇蹟》,就從這段旋律展開序幕。

在瞭解《棒球奇蹟》是什麼之前,讓我們先回頭看看臺灣的棒球吧!

如果你是七年級前段班的棒球迷,也許會記得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中華隊拿下銀牌的那份舉國歡騰;年紀再小一點的球迷,大概對於2003年亞錦賽對南韓一役的「又是高志綱」印象深刻;到了今天,從少棒到成棒,只要是國際棒球賽事,「好想贏韓國」成了全民參與棒球運動的重要口號。

除了那份國家榮譽外,職業棒球聯盟的組成,更是臺灣棒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搖籃。曾歷經許多低潮與黑暗期的中華職棒大聯盟,陪伴著許多人成長至今,已邁入第27個年頭。更別說在這段時間,陳金鋒成為臺灣首位進入大聯盟的球員,王建民更是屢屢拿下勝投,讓全臺灣都成為洋基隊的球迷。

棒球,在世界運動賽事中不算熱門,甚至因此從奧運的競賽項目中除名;而在部分國家中,則被冠以國民運動的美譽,其中與美國有著依存關係的東亞國家:日本、韓國,乃至於臺灣,都被棒球深深影響著。而《棒球奇蹟》,就以棒球場上的各種具象的元素,去探討那些關於不具象的,關於美國、日本及韓國之間的複雜情結。

「上舞台左右側兩個黑色的翻譯螢幕,讓觀眾得以釐清故事的來龍去脈;舞台上標示的鑽石區(內野)也有助把劇情設在具體的框架裡。另外還有一個巨大白色傘型的螢幕,在背景前若隱若現,以英文對表演者說話,象徵美國看顧著兩個國家。」──海倫・赫伯(Helen Herbert),Theasy.com


《棒球奇蹟》劇照|Moon So Young

身兼演員、劇作家及劇場製作人的海倫・赫伯(Helen Herbert),曾對《棒球奇蹟》的舞台設計大為讚賞。雖然全劇以日語、韓語及英語交錯演出,但縮小版的球場和計分版字幕,讓觀賞者不致於因語言的隔閡,而錯失了演出中的細節,而導演岡田利規在劇中所使用的大量的棒球元素,也逐漸從棒球本身轉化成三個國家之間相互影響與依存關係的詮釋。

「這部作品鼓勵觀眾去思考這一切。擁有棒球和它的國際巨星的是誰?挪用的行為—譬如挪用別人的國民運動—是一種發展的手段,還是出賣?互相依賴與獨立,這兩者是否無法共存?」──尼爾.根茲林格(Neil Genzlinger),紐約時報

不同於真正球賽的高潮迭起,《棒球奇蹟》以輕緩的節奏,一步步帶領觀眾走進岡田利規一手打造的棒球世界。從棒球規則、球場零食到歷史事件,《棒球奇蹟》用許多面向來討論「棒球」本身,而背後所蘊含的沉重的、嚴肅的政治語彙,也許要走進劇場才能真實感受。

《棒球奇蹟》裡訴說的棒球故事,也許我們不一定熟悉,但卻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對應的歷史脈絡,當演員們爭相炫耀著他們的鈴木一朗與朴贊浩時,坐在舞臺下的你也許也會想著:「我們也有陳偉殷和王建民在大聯盟奮鬥著。」《棒球奇蹟》所要訴說的一切,臺灣從來都不只是旁觀者。

套句棒球界的經典名句──「球是圓的」,那代表了球場上的無限可能。如果你是棒球迷,《棒球奇蹟》有數不盡的彩蛋等你來探索;不管你是不是球迷,從棒球看美國對東亞國家的影響,《棒球奇蹟》將帶給我們全新的探索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