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演員王詩淳。(攝影:同黨劇團)
原文轉載於同黨劇團粉絲頁(2016.09.23)
過去幾天,由於疲憊、身體不適,加上諸多製作事宜,日誌的寫作不得不暫停。這段期間我也認真的在想,什麼是劇場創作?導演的創作與其他設計者或技術人員,甚至是製作人的相對應關係是什麼?藝術節與參與的跨國團隊關係是什麼?怎樣的翻譯劇本是可以被觀眾聆聽的劇本?是不是應該有劇作家參與翻譯劇本的文本潤飾?參與這次《歐洲聯結》的製作對我、對劇團、對臺灣的劇場環境,可以帶來什麼啟發或幫助?無止盡的問號。

臺灣的朋友來看排練。(攝影:同黨劇團)
跨國製作,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間包含文化的代溝、語言的隔閡、人事的協調、資金的募集、權利的歸屬,甚至是利益的分配。
三天前,巴黎文化中心的作珮以及世偉,特地從巴黎坐了兩小時的高速火車到Poitiers來,花了數小時看我們排戲,然後再與我們長談到深夜一點半,給了不少建言,真是萬分感謝!
前天,也有法國電視媒體到排練現場拍攝《歐洲聯結》的排練片段及導演演員等訪談。據說,有記者甚至會專程飛到臺灣繼續追蹤報導《歐洲聯結》在臺北藝術節的演出狀況。

法國演員Brice。(攝影:同黨劇團)
到目前,《歐洲聯結》這齣戲也排練20多日了,雖然最後一場戲導演目前只說明概念,並沒有實際排練,但整齣戲卻大致成形。以臺灣演員為主,法國演員為輔的中文版,跟以法國演員為主,臺灣演員為輔的法文版,這兩道大菜,接下來兩個禮拜就看導演如何料理。究竟是互相融合產生更多化學變化,還是各自獨立,私下暗自爭奇奪艷?
好奇殺死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