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端傳媒設計部

原文刊載於端傳媒(2016.04.10)
撰文|陳奕廷

大聯盟:在世界之巔宣告臺灣


國際棒球賽雖然打得熱鬧,但無法掩飾臺灣棒球發展的瓶頸。臺灣的成棒制度不完善,球員的薪水又低,許多棒球人在高中或大學畢業之後,不是脫下球衣,就是遠赴東洋,至日本參加職業隊或社會人(業餘)球隊。少數能在日本職棒成功發展的,例如被稱為「二郭一莊」的三名投手:郭源治、郭泰源和莊勝雄。至於美國職棒,當年因為語言、文化和兵役問題,鮮少有球員挑戰。

但能進入外國職棒的球員畢竟少之又少,三級棒球發展多年培育的好手,以及臺灣民眾對棒球的熱愛都必須有個去處。「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在1990年應運而生。這個從無到有的職棒聯盟,無論是參與球隊、聯盟裁判、各隊洋將與相關制度和比賽場地修整,都是由兄弟飯店負責人洪騰勝一手打造。

職棒的成立意義遠超過當時的想像,不僅許多在日本打拼的選手選擇回臺獻技,同時讓成棒選手可以延長棒球生涯。而這也更實質地鼓勵更多家長讓孩子去追逐棒球夢,因為棒球能成為「職業」,而非學生時期的短暫榮耀。

1995年日本投手野茂英雄站上洛杉磯道奇球場的投手丘,開啟了亞洲球員挑戰大聯盟且發光發熱的先聲典範。臺灣開風氣之先赴美發展的是陳金鋒,他1999年加入道奇球團小聯盟系統,2002年成為第一位在大聯盟出賽的臺灣球員。

時至今日,哪怕國際局勢已經走到「後冷戰」,哪怕王、陳所處的是高度資本密集、極度商業導向的美國職業運動圈。能激勵最多臺灣人的,似乎仍然是洋基球場的大銀幕出現臺灣地圖,以此介紹王建民家鄉的那一幕。

挑戰美國職棒中,最成功也最受歡迎的是王建民,他在2000年加入美國職棒的豪門球隊──紐約洋基隊。王建民在臺大學的棒球恩師高英傑就曾透露,當時許多美國職棒邀請他加入;而早年也是棒球名將,曾試着前往美國小聯盟發展的高英傑就告訴王建民,希望他幫自己圓當初無法去美國職棒挑戰的夢想。

王建民在2006與2007年於美國職棒取得連續兩年19場勝投的巨大成就。他的表現使得台灣掀起一股美國職棒熱,只要當天有王建民出賽,便是同日的重要新聞大事。如果說上一代臺灣人的棒球記憶是熬夜支持中華小將,這一代臺灣人的共同記憶就是熬夜支持在美國職棒的王建民。

另一位成功的臺灣大聯盟球員是陳偉殷,2012年他從日本職棒轉戰美國金鶯隊,連續4年以先發身份出賽,共拿下46勝戰績。陳偉殷仍然活躍球場,備受期待;加上經過多年受傷復建,今年開季重回大聯盟的王建民,兩人的表現依然高度牽動球迷的情緒。

但不管是王建民揚名立萬的紐約洋基球場,或者陳偉殷迭有佳作的巴爾的摩,對臺灣職棒球員的搶眼表現,臺灣相當一部分球迷被滿足的,仍然是王建民和陳偉殷,特別是前者,站在「世界之巔」的紐約,傳達了臺灣的存在感。

時至今日,哪怕國際局勢已經走到「後冷戰」,哪怕王、陳所處的是高度資本密集、極度商業導向的美國職業運動圈。能激勵最多臺灣人的,似乎仍然是洋基球場的大銀幕出現臺灣地圖,以此介紹王建民家鄉的那一幕。又或者,2014年10月金鶯教頭蕭華特(Buck Showalter)在記者會上回答關於陳偉殷的問題時,先強調了陳偉殷他來自臺灣,而不是「中華臺北」,這其中大有分別。

“It’s not Chinese Taipei. It’s Taiwan. Big difference.”

從殖民時期到冷戰,再到後冷戰全球化時代,國族,似乎是臺灣棒球員始終放不下的擔子,不管他們願不願意揹上它。


陳偉殷他來自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