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credit: Yiie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
原文刊載於端傳媒(2016.04.10)
撰文|陳奕廷
冷戰:打下「世界冠軍」的「民族英雄」們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來自中國大陸的統治者對棒球既不熟悉也不重視。但1951年台灣棒球隊第一次出國比賽,當時用的名稱是今天臺灣獨派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名字:「台灣聯隊」。
「台灣聯隊」以嘉農球員為班底,由「柯蔡宗親會」贊助,到當時相對先進的菲律賓比賽。1953年「台灣聯隊」成員、棒球耆老陳潤波回憶,「當時的成員沒有球棒、沒有手套,只穿一套西裝就出國了。」比起國民黨政府重視的籃球隊出國的待遇,棒球隊可憐的無以復加。以致於那時棒球隊員除了比賽以外,最重要的事就是「跑單幫」:從菲律賓買回女用絲襪、胸罩和旁氏冷霜,回來轉賣給百貨行,臺灣當時物資稀缺,這可以賺進不少錢。
當時臺灣棒球隊主要靠的是一些臺籍的金融人士協助,其中任職合作金庫的謝國城先生,是戰後臺灣棒球發展的最重要推手,他被稱為臺灣的「棒球之父」與「少棒之父」,2014年獲選臺灣棒球名人堂首屆成員。
國民黨政府「重籃球、輕棒球」的情況隨後就翻轉了。冷戰時代來臨,中華民國的外交情勢愈來愈糟,國際社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愈來愈多,指標事件是1971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失去了「中國代表權」。
當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最風雨飄搖時,國民黨政府發現了「棒球冠軍」對於政治統治上的意義:那是一份來自臺灣草根,能夠由下而上團結臺灣社會的強大感染力。
金龍少棒隊的成功,帶起臺灣三級棒球的熱潮。不僅只是少棒,青少棒(國中)與青棒(高中)也蓬勃發展,並且屢屢獲得世界冠軍。臺灣的三級棒球隊更有六度同年獲得冠軍的輝煌紀錄,被稱為是「三冠王時代」。
台視報導 :紅葉少棒擊敗日本、金龍少棒及巨人少棒凱旋回國。
紅葉少棒隊是擔負起「國族主義」的先鋒。這支少棒隊來自臺東縣延平鄉,以原住民為球員主體,在資源困乏下,贏得全國少棒冠軍。在謝國城的邀請與安排下,他們在1968年8月25日,以7比0擊敗由日本關西地方選拔出來的日本少棒明星隊,一時之間這些小將們成為全國風雲人物。
「紅葉故事」彷彿是「嘉農傳奇」的同場加映;但同時又和當時政府主流的「抗日」意識非常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棒球,自此獲得從外省人到本省人,統治階層到市井草根的一致認同。
此後國家的資源開始投入棒球運動。1969年金龍少棒隊成立,這支國家少棒隊,遠赴美國威廉波特舉辦的第23屆世界少棒錦標賽。臺灣小將們不負眾望,在冠軍戰中擊敗美西代表隊獲得第一次的世界少棒冠軍。
回到臺灣,金龍隊中的小球員成為臺灣最火紅的大明星,他們回臺時,受到萬人簇擁,被封為「民族英雄」,並獲得蔣中正與蔣宋美齡的接見。這群小朋友中,其中有一位名叫郭源治的臺東原住民,日後挑戰日本職棒,成為日本職棒「百勝百救援」的紀錄保持人,從日職退休後他仍活躍於臺灣棒球界,直到這兩年才淡出。
金龍少棒隊的成功,帶起臺灣三級棒球的熱潮。不僅只是少棒,青少棒(國中)與青棒(高中)也蓬勃發展,並且屢屢獲得世界冠軍。臺灣的三級棒球隊更有6度同年獲得冠軍的輝煌紀錄,被稱為是「三冠王時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