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揮棒,故我存在!動畫:Tseng Lee / 端傳媒
原文刊載於端傳媒(2016.04.10)
撰文|陳奕廷
在幾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裏,要數臺灣人最瘋棒球,不僅瘋棒球,還稱呼它為「國球」。為什麼棒球對臺灣人這麼重要?如果嘗試着梳理棒球在臺灣的歷史,可以發現棒球不僅反映了臺灣的社會變遷;更重要的是,在國際社會命途多舛的臺灣人,始終用打棒球向世界宣告:我們仍然存在!
日治:隨着殖民者來台灣的運動
棒球起於美國,1870年代傳到了日本,這項需要等待與思考,而且規則複雜的運動,很快地被日本人所接受。1895年日本人將這種運動稱為「野球」,這是日本的「野球元年」,也是殖民臺灣的第一年。
棒球隨着日本殖民者來到臺灣。當年臺灣作為日本殖民地,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生產蔗糖。殖民政府在臺灣南部廣設糖廠,而每一間糖廠都有屬於自己的棒球隊,在每年的5月到9月之間,各糖廠就會舉辦棒球交流賽,棒球也在臺灣南部民間打開了風氣。
2016年被選入「臺灣棒球名人堂」的方水泉教練出生於1930年,他50多年的棒球生涯,就是從臺南「三崁店糖廠隊」開始。

圖:端傳媒設計部
相對於臺灣南部,臺北是日本殖民臺灣的中央政治樞紐,也是臺灣棒球重要的開展地。1906年的春天,在臺北由「台灣總督府中學校」(即現在的建國中學)對戰「國語學校師範部」(今臺北市立大學,前身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兩方對戰的選手都是日本人,那場的比數是5比5。這是臺灣第一場有正式紀錄的棒球賽,距今正好110年。
「嘉農風潮」或許也是臺灣人首次領受到棒球與自我存在之間的關聯性,它是臺灣被殖民者與日本殖民者少數可以公平競爭的場域,臺灣更用球棒寫下的戰績說出了:「我比你強」。
1920年代,棒球開始在臺灣民間普及,國小紛紛成立少棒隊,「少棒」、「青少棒」、「青棒」的三級棒球開始有了雛形。1928年4月,「嘉義農林學校」(KANO,今國立嘉義大學)成立「野球部」。它在成立之初成績並不出色。直到曾任棒球名校「松山商」棒球部總教練的近藤兵太郎前來擔任教練後,才開始脫胎換骨。
1931年,嘉農在近藤監督的帶領下,打破殖民統治下的身份藩籬,有別於過往日本人跟臺灣人各自組隊,他們以實力為依歸,首度組成「三族共和」(日本、漢人、原住民)的棒球隊。經過不斷的努力,不僅成為南部第一支全島棒球比賽的冠軍,打破「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以南)」的傳統,並代表臺灣前進日本「甲子園」(全國高中棒球聯賽),進行全國夏季高校棒球大賽。
臺灣人透過廣播一起接受甲子園大賽的洗禮,在王牌投手吳明捷的帶領下,嘉農勢如破竹進入冠軍賽,但在投手過度操勞的情況下,於金牌戰中落敗。但嘉農棒球隊拚戰精神,不但引起日本球界球迷的重視,贏得「天下嘉農」的美譽,還成為當時臺灣人關注的焦點,也讓棒球在臺灣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體育休閒活動。
2014年初,臺灣導演魏德聖所監製的電影《KANO》集中描寫了這一段歷史,反映了棒球對於當時台灣人的意義。「嘉農風潮」或許也是臺灣人首次領受到棒球與自我存在之間的關聯性,它是臺灣被殖民者與日本殖民者少數可以公平競爭的場域,臺灣更用球棒寫下的戰績說出了:「我比你強」。這樣的意識,直到今天一直是為臺灣棒球運動伴奏的主旋律。不過,那時為嘉農野球部歡呼、流淚的鄉親們當然還意識不到這件事。(待續)